[实用新型]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移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643990.5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7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闫渊;陈超;陈曦;薛耀军;孟远学;李开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H01M8/24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钒液 流电 池电堆 移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移动支架。
背景技术
钒电池,全称是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B),是一种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液态的氧化还原电池。早在60年代,就有铁—铬体系的氧化还原电池问世,但是钒系的氧化还原电池是在1985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ria Kacos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发,钒电池技术已经趋近成熟。在日本,用于电站调峰和风力储能的固定型(相对于电动车用而言)钒电池发展迅速,大功率的钒电池储能系统已投入实用,并全力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钒电池电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存储在不同价态钒离子的硫酸电解液中,通过外接泵把电解液压入电池堆体内,在机械动力作用下,使其在不同的储液罐和半电池的闭合回路中循环流动,采用质子交换膜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通过双电极板收集和传导电流,从而使得储存在溶液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个可逆的反应过程使钒电池顺利完成充电、放电和再充电。
全钒液流电池属于现有技术。其通用的电堆结构广为人知。《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国内外研发状况及展望》;罗冬梅;攀枝花科技与信息。
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电堆结构很多时候都是双层安装,上层的电堆难以有效放下来进行运输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移动支架,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下方部分和上方部分,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各自为框架结构,下方部分包含底板,上方部分包含底板和侧板,下方部分包含下方轮子,上方部分包含侧边轮子,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各自能放置电堆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方部分的框架结构上包含一个以上的侧边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含能插入侧边孔的固定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固定杆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含能绑定在侧边孔中的网状覆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下方轮子和侧边轮子均为万向轮。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原来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的电堆都是单独放置,需要取下来的时候需要爬架子将其抬下来,采用本处的结构,能够方便将上方部分直接推侧,直接就能将上方部分放置在地面上,方便其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方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池总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方部分;2.上方部分;3.下方轮子;4.侧边轮子;5.侧边支架;6.侧边孔;7.上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移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下方部分和上方部分,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各自为框架结构,下方部分包含底板,上方部分包含底板和侧板,下方部分包含下方轮子,上方部分包含侧边轮子,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各自能放置电堆结构。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原来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的电堆都是单独放置,需要取下来的时候需要爬架子将其抬下来,采用本处的结构,能够方便将上方部分直接推侧,直接就能将上方部分放置在地面上,方便其移动。
所述上方部分的框架结构上包含一个以上的侧边孔。还包含能插入侧边孔的固定杆。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在不同的侧边孔中插入固定孔,能形成不同的固定架子,对电堆本体进行压紧,方便适应各种尺寸的电堆结构,也方便其转运。
所述固定杆为橡胶材质。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橡胶材质的杆件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对电堆本体的表面造成刚性伤害。
还包含能绑定在侧边孔中的网状覆盖结构。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网状覆盖结构能够方便固定电堆。所述下方轮子和侧边轮子均为万向轮。万向轮方便移动。
开创性地,以上各个效果独立存在,还能用一套结构完成上述结果的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6439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