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06656.4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3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飞;杨道斌;孟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地天泰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 代理人: | 龚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急 报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车载终端、报警服务器和移动设备,所述车载终端与汽车总线连接;所述门窗锁定状态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门窗锁定状态信息,并将所述门窗锁定状态信息发送至警情分析模块。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实现了有人困于车内时及时发出警报信息,以尽快获得援助,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本发明的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各模块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发生警情,并判断警情严重级别,实施相应应对措施,有效实现救援。特别是每年暑期频发儿童被困车内而发生闷死的事故,本发明可以有效对大部分的事故预警,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在普通家庭的日渐普及使得汽车安全(包括行驶中的人身和车辆的安全,也包括静态状况中的人身和车辆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目前使用的一些汽车报警系统(如ecall),利用传感器进行碰撞检测,然后通过自动拨打电话到紧急中心,通过GPS进行定位及救援。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135761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车内留人报警系统,包括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汽车门锁开关信号采集模块、汽车发动机开关信号采集模块、电源稳压模块、数字逻辑判断模块、报警启动模块和通风启动模块;其中,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汽车门锁开关信号采集模块、汽车发动机开关信号采集模块、电源稳压模块分别与数字逻辑判断模块相连接,报警启动模块、通风启动模块分别与报警器、汽车空调通风系统连接能够与数字逻辑判断模块相连接。该发明从保证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角度出发,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采集人体电平信号的方法,采用数字逻辑判断模块,实现车内全方位监测,具有报警和自动开启通风设备的功能,达到保证车内乘客生命安全的目的,实用性高。
同类静态车内安全报警的产品或者方案,多是在车内安装复杂的温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以及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硬件成本很高并且这些设备检测车内状况时严重影响汽车的功耗。同时现有车用报警系统中,往往会根据报警系统自身的特点开发出新的APP,用户必须安装该APP,并且APP处于打开状态,才能收到报警信息。目前全球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年都发生很多起儿童遗忘在校车内的事故,另外特别在暑假期间,由于家人疏忽,儿童遗忘在家用汽车内的事故频发,归根到底是没有一种通用的,低廉的,易于实施的报警方案。
由此可见,能否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使其具有成本低,通用性强,易于实施的优点,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儿童,甚至受训宠物遗忘在车内的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及报警方法,由被困对象,触发车内固有的,易于识别,易于操作的危险报警灯按钮,从而触发报警事件,报警事件及时的,精确的,推送到多人关联的,多种设备终端上,鉴于社交软件的高频使用,报警信息可及时被知悉,从而获取援助和救援。避免了相应悲剧的发生,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内应急报警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车载终端、报警服务器和移动设备,所述车载终端与汽车总线连接;
所述车载终端包括门窗锁定状态信号获取模块、警情分析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门窗锁定状态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门窗锁定状态信息,并将所述门窗锁定状态信息发送至警情分析模块;
所述警情分析模块根据接收的门窗锁定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发生警情,如发生警情则生成警情信息,并将所述警情信息和警情发生时间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至报警服务器;
所述报警服务器包括数据转发模块,所述数据转发模块用于将接收的警情信息和警情发生时间信息发送至移动设备。
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并显示所述警情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地天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地天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66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