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6106.9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2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但彦春;杨林川;刘晓飞;邓乔;张国建;李虹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15/38 | 分类号: | C07D215/38;A61K31/4704;A61P31/04;A61P3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74 | 代理人: | 李俊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北碚区安礼***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喹啉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合成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5-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喹啉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物,其在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焦虑、抗坏血酸等方面的活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开发至第四代,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预防和治疗多种细菌和支原体疾病。含有2-(1H)喹啉酮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或侧链,可产生不同的药理活性,如抗精神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抗肿瘤、抗溃疡和抗过敏、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等作用。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文章可见:Bioconjugate Chem.2004,15,1088-1094;J.Med.Chem.2006,49,971-983;J.Med.Chem.2010,53,7739-7755;Organic Process Research&Development 2004,8,643-650;Bioorg.Med.Chem.Lett.10(2000)1459-1462。但随着喹啉酮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其耐药性也日趋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喹啉酮类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5-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R为或杂环;R1为氢、氯、甲基或氨基;R2为氢、氟或硝基;R3为氢、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氨基或硝基;R4、R5为羟乙基或苄基;杂环为
进一步的,该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R为3-FC6H4、4-FC6H4、2-ClC6H4、4-ClC6H4、C6H4、3-O2NC6H4、4-O2NC6H4、4-CH3OC6H4、4-BrC6H4、4-CH3C6H4、2-NH2C6H4、4-NH2C6H4、2,4-Cl2C6H4、2-CH3C6H4、(C6H5CH2)2N、(HOCH2CH2)2N、2-C5H4N、2-C4H3S、2-C4H3O。
一种所述的5-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按如下方式进行:
合成方式具体如下:
a)5-氨基-3,4-二氢喹啉-2(1H)-酮与乙醛和甲酸铵在Pd-C催化下单取代得化合物2;
b)化合物2在甲醇溶液中,在催化剂氯化锌的存在下与环氧乙烷反应,得羟乙基化化合物3;
c)化合物3与Boc-丙氨酸经DCC缩合得化合物4;
d)化合物4在二氯甲烷中经三氟乙酸脱保护得化合物5;
e)化合物5再与相应的羧酸衍生物反应,所得化合物经氯化氢处理得到部分化合物;
f)化合物5与氯乙醇或苄氯反应,所得化合物经氯化氢处理得到其它化合物。
进一步的,合成的具体条件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智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6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鞋面(10817L)
- 下一篇:鞋面(14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