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胶囊和感应加热的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9826.2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2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涛;周玉鹏;吴少鹏;薛理辉;肖月;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1/00 | 分类号: | E01C11/00;E01C23/09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混凝土 感应加热 微胶囊 沥青再生剂 脲醛树脂 导电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路面 感应加热技术 修复 微胶囊壁材 预防性养护 快速修复 沥青路面 热诱导 质量比 自修复 掺入 钢砂 加热 制备 | ||
1.一种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沥青混凝土在制备时掺入钢砂和含有沥青再生剂的微胶囊得到导电沥青混凝土;
利用沥青路面感应加热仪将沥青混凝土路面加热至80~110℃;
其中,所述微胶囊粒径为5~30μm,其掺量为沥青体积的1%~3%;
所述钢砂掺量为沥青体积的4~6%,粒径为0.6~1.4mm,密度≥7.0g/cm3,电阻率为10-7Ω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沥青混凝土电阻率小于104Ω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壁材为脲醛树脂,脲醛树脂及其所包含的沥青再生剂的质量比为1:1~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沥青路面感应加热仪的线圈为平板线圈,对沥青路面的加热深度为3~5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沥青混凝土的感应热修复温度为沥青软化点以上30~4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沥青混凝土的感应热修复的时机为沥青路面铺筑后2~4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沥青混凝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沥青混凝土的感应热修复的时机为沥青混凝土出现裂纹初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98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