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来检测多种有机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3166.7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0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晖;刘畅;毕嘉玮;王鹏;周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迎硕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2 | 代理人: | 钱扬保;张群峰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物 探针 超分子 荧光传感器 特异性探针 特异性响应 荧光光度计 定量分析 标准模型 标准溶液 鉴定分析 染料分子 荧光检测 荧光信号 主体分子 光谱性 目标物 主客体 检测 多维 定性 响应 | ||
一种采用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来检测多种有机物的方法,所述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中含有多个探针,每个探针都由主体分子和染料分子通过主客体作用形成的超分子溶液,其中所述多个探针中包括对所述多种有机物均有响应的光谱性探针以及对所述多种有机物中的某些有机物具有特异性响应的特异性探针,将多个探针分别加入到多种有机物的标准溶液中,利用荧光光度计进行荧光检测,将得到的多维荧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出标准模型,从而对待测目标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同时对多种有机物进行鉴定分析,操作简单,适用面广,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化学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采用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来检测多种有机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机溶剂的用途十分广泛,如作为涂料、润滑剂、防冻剂、萃取剂、防腐剂、清洗剂等。近年来,药品中残存有机溶剂的毒性和致癌作用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如丙酮会损害神经,乙二醇会造成血液中毒等。药品中的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其外,水环境污染问题是几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而且水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农药、药物、个人护理品、表面活性剂等。因此,为了保护公众免受有机物的伤害,对药品中的残留有机溶剂以及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快速鉴别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的分析方法是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的有机物进行检测,该方法虽然灵敏度较高,但是其检测成本高,时间较久,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不适宜在基层推广使用。而采用单一化学传感器只能对单一有机物进行检测,适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某些或某个缺陷,提供一种采用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来检测多种有机物的方法,能对多种有机物进行鉴别和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采用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来检测多种有机物的方法,所述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中含有多个探针,每个探针都由主体分子和染料分子通过主客体作用形成的超分子溶液,其中所述多个探针中包括对所述多种有机物均有响应的光谱性探针以及对所述多种有机物中的某些有机物具有特异性响应的特异性探针,将多个探针分别加入到多种有机物的标准溶液中,利用荧光光度计进行荧光检测,将得到的多维荧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出标准模型,从而对待测目标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分子为羧甲基-β-环糊精。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包括探针1、2、3、4,探针1是由藏红T(Safranine T,ST)和羧甲基-β-环糊精(Carboxymethyl-β-Cyclodextrin,CM-β-CD)配置而成的溶液;探针2是由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和CM-β-CD配置而成的溶液;探针3是由苏木精(Hematoxylin,HT)和CM-β-CD配置而成的溶液;探针4是由中性红(NR)和CM-β-CD配置而成的溶液。
优选情况下,其中探针1中ST与CM-β-CD的摩尔比范围为1:1.5至1:2,探针2中MB与CM-β-CD的摩尔比范围为1:1.5至1:2,探针3中HT与CM-β-CD的摩尔比范围为2:1至1:1,探针4中NR与CM-β-CD的摩尔比范围为2:1至1:1。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检测分析有机溶剂、农药、药品、个人护肤品、芳香类化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等。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同时对多种有机物进行鉴定分析,操作简单,适用面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对10种有机溶剂的荧光信号主成分分析得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对7种农药的荧光信号主成分分析得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超分子荧光传感器阵列对11种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的荧光信号主成分分析得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31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温区高精度恒温试验腔
- 下一篇:一种扫频式超声波风速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