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油道燃料喷射阀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3148.4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2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顾小磊;金昱森;俞建达;郑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1/06 | 分类号: | F02M51/06;F02M61/18;F02M63/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流孔板 喷油器体 燃料喷射阀 电磁铁组件 主回油孔 回油 电磁铁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喷油器 柴油发动机 柴油机气缸 电磁铁弹簧 电磁执行器 发动机燃料 控制阀组件 低压油道 低压油路 高压燃料 回油通道 控制阀座 控制活塞 喷射阀 衔铁室 蓄压腔 错开 上端 顶杆 上引 喷射 积聚 冷却 室内 体内 流动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喷射阀,具体的说是用于柴油发动机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中,将来自于高压蓄压腔的高压燃料喷射到柴油机气缸内,属于发动机燃料喷射阀技术领域。其包括控制阀组件、电磁铁组件、电磁铁紧帽、电磁铁弹簧、节流孔板、喷油器体、控制活塞和顶杆,喷油器体的节流孔板室内设有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位于控制阀座底部。喷油器体内设有相互错开的喷油器体回油通道和主回油孔,主回油孔上端连接节流孔板室。本发明优化了燃料喷射阀的低压油路系统,通过将温度较低的静态回油上引至电磁执行器的方法,有效的对电磁铁组件进行了冷却,同时通过回油的流动将积聚在电磁铁、衔铁室中的大量有害气泡带出喷油器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喷射阀,具体的说是用于柴油发动机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中,将来自于高压蓄压腔的高压燃料喷射到柴油机气缸内,属于发动机燃料喷射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高压共轨日益成为柴油机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作为共轨技术中的核心部件,电控喷油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稳定性、喷射精度和响应速度。作为喷油器的控制部件,电磁执行器需要长时间在通电条件下工作,这导致电磁铁一直处于高温状态,过高的温度会使得电磁铁组件的材料老化,可靠性、耐久性降低,最终直接影响到喷油器的稳定喷射,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另外,由于在喷射过程中高压油从孔板出油节流孔泄出时,压力迅速下降,会气化出大量燃油气泡,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这些气泡会游离于电磁铁和衔铁之间,对衔铁的运动造成干扰,影响喷射精度。
为了能够对电磁铁进行有效冷却,并及时排出衔铁室中的气泡,在CN103423049A公开的喷油器总成中,设计了一套低压油路循环将控制腔中泄出的动态回油上引至电磁铁,再由电磁铁的孔道汇入到喷油器体的回油孔中,与静态回油一同排出。
如图1所示,CN103423049A中的燃料喷射阀包括控制阀组件、电磁铁组件、电磁铁弹簧7、电磁铁紧帽6、钢球11、节流孔板13、喷油器体15、控制活塞17、顶杆39、调压弹簧、喷油嘴组件等。控制阀组件安装在喷油器体15上部的凹腔内,控制阀组件包括控制阀座1、衔铁2和衔铁杆4。所述控制阀座1中心设有阀座孔,衔铁杆4下端置于阀座孔内并可轴向移动。电磁铁组件安装在控制阀组件上方,电磁铁组件包括电磁铁外壳28、铁芯阀座26、铁芯23、线圈9、接线柱25等。电磁铁组件通过电磁铁紧帽6与喷油器体15上端连接,铁芯23内的电磁铁弹簧7与控制阀组件中的衔铁杆4上端连接,电磁铁外壳23的外周面切有若干均布的平面,使得电磁铁紧帽6与喷油器体15拧紧时留有间隙21。所述电磁铁铁芯23下端面与喷油器体15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调整环10。所述控制阀座1装设在喷油器体15上端的凹腔内,节流孔板13设置在控制阀座1底部,节流孔板进油口14与喷油器体15上的高压油道16连通,节流孔板出油口12上设置钢球11。控制活塞17设置在喷油器体15内的轴向活塞腔33内,节流孔板进油口14和节流孔板出油口12同时与轴向活塞腔33上端的控制腔32连通。所述控制阀座1上平面斜向下开有一通孔35,该通孔35可将孔板出油节流孔12泄出的动态回油引入到衔铁室11内。衔铁杆4穿入衔铁2的中心孔内,衔铁2的平面上开有均布的三个通孔29,电磁铁外壳28与铁芯阀座26上开有小斜孔22、24,分别与电磁铁弹簧腔27、电磁铁外壳28与电磁铁紧帽6的间隙21连通。喷油器体15的上端面开有一动态回油斜孔34,该斜孔直通喷油器体15上部的凹腔内,该孔可用于承接来自电磁铁外壳28与电磁铁紧帽6的间隙21中下泄的回油。喷油器体15上部凹腔底平面边缘开有回油孔18,回油孔18与下端的径向通孔36相通,径向孔36一端与活塞腔33相连,一端直接通向喷油器外部。
已有技术低压油路的走向为:电磁铁通电后,衔铁2被吸合带动衔铁杆4、钢球11上移,控制活塞腔中的高压油从出油节流孔12泄出,经控制阀出油孔35进入衔铁室30中,随后流经衔铁通孔29,沿着衔铁2与电磁铁间的间隙进入电磁铁弹簧腔27,经铁芯阀座26上的斜孔24进入电磁铁,再由电磁铁外壳28上的斜孔22流出,通过电磁铁外壳28与电磁铁紧帽6的间隙21进入喷油器体上端面的动态回油斜孔34,下泄入喷油器体15上部的凹腔中,随即进入主回油孔18中与泄露入控制活塞腔33中静态回油在径向通孔36中汇合,一并流出喷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31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