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6873.9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8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韩维;刘彬彬;金凤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5/36 | 分类号: | C07C45/36;C07C49/78;C07C49/80;C07C49/84;C07C49/86;C07C49/67;C07C45/34;C07C49/17;C07C201/12;C07C205/45;C07C51/373;C07C65/36;C07C67/313;C07C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地址: | 21009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氧化 合成 方法 | ||
1.一种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机溶剂、水或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中,以氢硅烷为添加剂、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铁为催化剂,氧化烯制得酮,反应的温度为20~180℃、时间为0.25~60小时;
反应通式表示如下:
式中:R’选自芳基、杂芳基、氢、C1~C20的烷基、C1~C20的卤取代烷基或C3~C20的环烷基;
R”选自氢、C1~C20的烷基、C1~C20的卤取代烷基、C3~C20的环烷基、氟、氯、溴、碘、羟基、C1~C20的烷基羰基、C1~C20的烷氧基羰基、C1~C20的烷胺基羰基、芳基羰基、杂芳基羰基或C1~C20的烷磺酰基;
其中,芳基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或芘基;
杂芳基、杂芳基羰基中的杂芳基选自呋喃基、苯并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吲哚基、咔唑基、吡啶基、异恶唑基、吡唑基、咪唑基、恶唑基或噻唑基;
以R1表示R’中芳基上的取代基,R1单取代或多取代芳环上的氢,R1选自氢,C1~C20的烷基或炔基,C1~C20的烷氧基,C1~C20的卤取代烷基,C3~C20的环烷基,芳基或芳氧基,杂芳基、杂芳氧基或杂芳胺基,芳基羰基,杂芳基羰基,杂芳氧基羰基,C1~C20的巯基,氟、氯或溴,羟基,C1~C20烷基羰基,羧基,C1~C20烷氧基羰基,C1~C20烷胺基羰基,C1~C20烷磺酰基,磺酸基,-B(OH)2,氰基或硝基;
所述铁选自三氟甲磺酸亚铁、三氟甲磺酸铁、氯化亚铁、乙酰丙酮亚铁、乙酰丙酮铁、2,2,6,6-四甲基-3,5-庚二酮亚铁、2,2,6,6-四甲基-3,5-庚二酮铁、1,3-二苯基丙二酮亚铁、1,3-二苯基丙二酮铁、苯甲酰丙酮亚铁、苯甲酰丙酮铁、铁氰化亚铁、铁氰化铁、醋酸亚铁、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硫酸铁、草酸亚铁、草酸铁、氟化亚铁、氟化铁、溴化亚铁、溴化铁、碘化亚铁、碘化铁、三氯化铁、氧化铁或四氧化三铁;
所述氢硅烷选自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三乙基硅烷、二甲基乙基硅烷、苄基二甲基硅烷、三异丙基硅烷、二乙基硅烷、二氯苯基硅烷、二甲基一氯硅烷、二异丙基氯代硅烷、氯甲基(二甲基)硅烷、二叔丁基氯硅烷、二苯基氯硅烷、乙基二氯硅烷、二叔丁基硅烷、甲基二苯基硅烷、甲基二氯硅烷、苯硅烷、二苯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二甲基硅烷、二甲基苯基硅烷、二甲基苯基硅烷、1,4-双(二甲基甲硅烷基)苯、异丙氧基苯基硅烷、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氧基(甲基)硅烷、二甲基甲基氢(硅氧烷与聚硅氧烷)、1,1,3,3-四异丙基二硅氧烷、三(三甲硅基)硅烷、聚甲基氢硅氧烷、甲基苯基硅油、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五甲基二硅氧烷、四(二甲基硅)硅烷、1,3-双(3,3,3-三氟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代氧烷、四(二甲基硅氧基)硅烷、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或1,1,2,2-四苯基二硅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1,3-丙二醇、甘油、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三氟乙醇、2-甲基-2-丁醇、3-甲氧基丁醇、仲丁醇、叔戊醇、4-甲基-2-戊醇、异戊醇、2-戊醇、3-戊醇、环戊醇、正戊醇、聚乙二醇200-10000、乙腈、苯腈、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甲亚砜、N,N-二甲酰胺、N,N-二乙酰胺、乙酸乙酯、1,4-二氧六环或四氢呋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中有机溶剂与水的体积比为1:1~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或氧气的气体压力为1~10大气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催化氧化烯合成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氢硅烷、铁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5~50):(0.001~10);所述烯与溶剂的重量比为1:(5~1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687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创制耐热芥蓝种质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人力三轮车服务计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