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6335.X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彭新平;郭婉露;刘世杰;付金;刘欢;谭本旭;黄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18 | 分类号: | B60L5/18;B60L5/39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电力 工程车 电路 互锁 控制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包括接触网、受流器、第一触点与接触网回路连接且第二触点与受流器回路连接的继电器和用于根据接收的指令控制上述继电器状态的控制电路,其中,上述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闭合状态呈反相关。可见本申请中,继电器的触点分别与接触网回路和受流器回路连接,且两个触点闭合状态呈相反,从而保证接触网回路和受流器回路只有一个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向控制电路发送相应指令来改变电磁法闭合状态,从而灵活切换供电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工程车电源切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车的供电方式包括接触网、第三轨和蓄电池。而蓄电池电力工程车在实际运行时,只能在接触网和受流器中选择一种作为供电电源,因此蓄电池电力工程车主要采用第三轨+蓄电池或接触网+蓄电池的双电源供电方式,现有技术中,通过接触器控制来实现供电互锁,即通过接触器连接受电弓接触接触网或通过接触器连接集电靴接触第三轨进行供电,在切换供电电源时操作繁琐困难,同时若接触器同时连接接触网和第三轨,则会造成故障。
综上所述,如何灵活实现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的电源切换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可以灵活切换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的电源。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包括接触网、受流器、第一触点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且第二触点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继电器和用于根据接收的指令控制所述继电器状态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闭合状态呈反相关。
优选的,所述继电器包括接触网控制回路继电器和受流器控制回路继电器。
优选的,所述接触网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常闭状态,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常开状态。
优选的,所述受流器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常闭状态,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常开状态。
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接收的指令控制所述继电器状态包括:
若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升弓指令,则使所述接触网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同时使所述受流器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闭合状态;
若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升靴指令,则使所述接触网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同时使所述受流器控制回路继电器中与所述受流器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与所述接触网回路连接的触点处于断开状态。
优选的,所述接触网和所述受流器的输出端分别串联二极管。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电力工程车电路互锁控制系统,参见图1所示,包括接触网、受流器、第一触点与接触网回路连接且第二触点与受流器回路连接的继电器和用于根据接收的指令控制上述继电器状态的控制电路,其中,上述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闭合状态呈反相关。可见本发明中,继电器的触点分别与接触网回路和受流器回路连接,且两个触点闭合状态呈相反,从而保证接触网回路和受流器回路只有一个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向控制电路发送相应指令来改变电磁法闭合状态,从而灵活切换供电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63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