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3636.7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7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章程;侯兴民;邵涛;邱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36 | 分类号: | G01T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胡玉章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放电 通道 逃逸 电子 测量 装置 | ||
1.一种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包括:纳秒脉冲电源(1)、放电腔(2)、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和示波器(4);所述放电腔(2)为同轴结构,且所述放电腔(2)外部设有外延法兰接口(5),所述放电腔(2)内部设有高压电极(6),所述外延法兰接口(5)的末端设有地电极(7),所述地电极(7)接地;所述纳秒脉冲电源(1)的输入端与市电连接,纳秒脉冲电源(1)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腔(2)内的高压电极(6)连接,纳秒脉冲电源(1)的机箱接地;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同轴布置在地电极(7)远离放电腔(2)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包括三个相同的同轴收集器,每个同轴收集器分别设有信号输出端,并分别通过同轴电缆连接所述示波器(4),纳秒脉冲电源(1)的输出端经分压器后也与示波器相连;
其中,所述每个同轴收集器外设有金属外壳(10),且所述金属外壳(10)接地,所述金属外壳(10)内设有一个电荷吸收体(9),所述电荷吸收体(9)与所述金属外壳(10)同轴布置,且二者之间设有绝缘套管(12),金属螺杆(11)穿过绝缘套管(12)内部连接电荷吸收体(9)和同轴电缆SMA转接口(13);
所述三个同轴收集器距离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中轴线的放置位置可调;
所述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包括三个相同的同轴收集器,三个电荷吸收体(9)分别布置在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轴线上、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轴线上方20mm和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轴线下方40mm处;
外延法兰接口(5)与金属外壳(10)之间通过带准直孔的金属法兰盘(8)连接,所述准直孔的数目和位置分别与电荷吸收体(9)的数目和位置相对应,电荷吸收体(9)与金属法兰盘(8)之间无连接,且距离为5~7mm;
外延法兰接口(5)与金属法兰盘(8)及金属外壳(10)与金属法兰盘(8)之间分别放置有密封圈(15);
所述地电极(7)和金属法兰盘(8)的厚度均可更换调节,所述金属法兰盘(8)的厚度为0.1~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地电极(7)夹在外延法兰接口(5)与金属外壳(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高压电极(6)为管状或尖电极,其材料为不锈钢、铝、铜或钛;
地电极(7)为金属箔,厚度小于100μm;
金属法兰盘(8)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铝、铜或钛;
所述电荷吸收体(9)的材料为不锈钢、铝、铜、钛或石墨;
绝缘套管(12)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环氧或聚酰亚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极(7)为金属铝膜,所述地电极(7)厚度分别为5、10、15、20、25、30、35、40、45或50u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荷吸收体(9)与所述金属外壳(10)之间无直接连接,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为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脉冲放电下三通道逃逸电子能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持电荷吸收体(9)与金属外壳(10)同轴的情况下,电荷吸收体(9)与金属外壳(10)的大小与形状均可调;电荷吸收体(9)采用同轴圆柱形结构,此时金属外壳(10)也为同轴圆柱形结构,与所述电荷吸收体(9)同轴;电荷吸收体(9)采用同轴锥形结构,此时金属外壳(10)也为同轴锥形结构,与所述电荷吸收体(9)同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363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