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0217.5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8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甲;吴航;刘艳峰;王莹莹;靳璐;刘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40/44 | 分类号: | H02S40/44;F24S23/77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便携式 太阳能 光电 加热 装置 | ||
1.一种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机构(1)和发电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1)包括加热盒体(3),加热盒体(3)的底部设置有反射板(4),加热盒体(3)的内壁设置有储水间层(5),加热盒体(3)的上方设置所述的发电机构(2);所述发电机构(2)包括光伏板(6),光伏板(6)连接电路板(7);电路板(7)包括充电模块、电池保护模块和升压模块;电路板(7)上设置有USB充电接口(8)和电器充电接口(9);
所述充电模块包括USB充电模块和光伏板充电模块,其中,USB充电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D1,有极性电容C1,第一LED灯LED1,第二LED灯LED2,电阻R1,电阻R2,NPN型三极硅管Q1,电阻R3,电阻R4,CN3052A芯片,电阻R7;
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USB充电接口(8),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有极性电容C1、第一LED灯、第二LED灯和电阻R4,有极性电容C1、第一LED灯、第二LED灯和电阻R4并联,第一LED灯所在支路上串联电阻R1,第二LED灯所在支路上串联电阻R2;有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NPN型三极硅管Q1的发射极均接地,电阻R1连接NPN型三极硅管Q1的集电极,NPN型三极硅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
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还连接CN3052A芯片的VIN端口和CC端口,电阻R4连接CN3052A芯片的CHRG端口,CN3052A芯片的ISET端口连接电阻R7后接地;
光伏板充电模块包括电阻R6,二极管D2,第三LED灯LED3,电阻R5,和极性电容C2;电阻R6与所述光伏板连接,电阻R6和二极管D2并联,电阻R6与第三LED灯串联,第三LED灯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阻R5和CN3052A芯片的BAT端口,电阻R5连接有极性电容C2后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4)包括反射主板(401)和两个反射翼板(402),反射主板(401)设置在所述加热盒体(3)的正下方,两个反射翼板(402)分别设置在反射主板(401)的两侧,反射主板(401)和反射翼板(402)之间的角度能够调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主板(401)和所述加热盒体(3)底面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10)连接;所述反射翼板(402)和多个连接柱(10)中的一个连接柱(10)之间设置有第一角度调节机构(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调节机构(11)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射翼板(402)上的第一卡尺(1101),第一卡尺(1101)为弧形结构,第一卡尺(110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口(1102),所述连接柱(10)能够卡入不同的第一卡口(1102)内以改变所述反射主板(401)和所述反射翼板(402)之间的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构(2)与所述加热盒体(3)之间通过第二角度调节机构(12)连接,第二角度调节机构(12)能够改变发电机构(2)和加热盒体(3)之间的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调节机构(12)包括设置在所述加热盒体(3)上的第二卡尺(1201),第二卡尺(120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口(1202),发电机构(2)上设置有固定卡(13),固定卡(13)能够卡入不同的第二卡口(1202)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便携式太阳能光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盒体(3)的侧面设置有开门(14),开门(14)上设置有开门卡锁(15);开门卡锁(15)包括弹簧(1501)和球形钢珠(1502),开门(14)上设置有安装槽(16),加热盒体(3)上设置有卡槽(17),安装槽(16)内安装所述弹簧(1501),弹簧(1501)的一端连接球形钢珠(1502),球形钢珠(1502)的底部嵌入卡槽(17)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021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