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1728.5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7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淑琴;王昱;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21001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片 高稳定性 制备 烷基 铜离子盐 三甲基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传感检测 大型仪器 反应条件 分离纯化 光电器件 还原反应 荧光发射 荧光效率 还原剂 季铵盐 潜在的 水混合 耗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的制备方法,本方法将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与铜离子盐溶于水混合反应,再经还原反应,分离纯化后,制得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本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且无需大型仪器及苛刻的反应条件,通过调节烷基三甲基季铵盐、铜离子盐、还原剂比例即可得到不同荧光发射强度的铜纳米片。本方法得到的铜纳米片稳定性好,荧光效率高,在光电器件制备,传感检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金属纳米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广义上金属纳米材料指三维体系中至少有一维在纳米尺寸范围(1-100nm)或由这些基本单元构成。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催化活性高,吸光能力高,可塑造性好,硬度高,导电率大,高扩散性,高比热等优点,使得其在光学、电学、催化、磁性纳米材料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由于铜在自然界资源较丰富,且铜纳米材料在光学、电学等方面具有与金、银纳米材料类似的优越性能,近二十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金、银纳米材料,虽然铜在自然界资源丰富,价格更便宜,但稳定性较差。目前已有许多铜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包括水热合成方法、气体蒸发法、溶胶-凝胶法、激光烧蚀、电化学方法等。其中,以水溶性高分子有机物或表面活性剂作为配体合成铜纳米材料,可不使用有机溶剂而减少环境污染,因而备受关注。但这些方法得到的铜纳米材料由于易被氧化,存在稳定性差的缺点,合成的铜纳米材料需惰性气体保护不能长久保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的制备方法,通过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于水中混合反应,经还原反应,再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聚集态荧光铜纳米片。该制备方法便捷,反应条件温,无需大型仪器,可实现批量生产,制备的铜纳米片稳定性好、荧光发射强度可调控。
本发明一种高稳定性的铜纳米片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为将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于水中混合反应,进一步还原反应,分离提纯,制备得到铜纳米片。
该方法包括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反应、还原反应、分离提纯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1)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反应:称取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于反应容器,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溶解,搅拌时间为1-5小时,搅拌速度为500~2500rpm。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去离子水中的浓度为0.005~5mol/L,铜离子盐与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投料摩尔比例为0.05~10:1;
(2)还原反应:将还原剂溶于去离子水中,缓慢滴加到(1)所述溶液,搅拌反应。反应时间为0.5~24小时,搅拌速度为500~2000rpm。还原剂与铜离子盐摩尔比例为0.05~5:1。
(3)分离提纯:(2)得到的混合液经离心分离,得沉淀。重复水洗离心三次,每次加5-10毫升水重悬,离心弃上清。离心转速6000~15000g,时间0.1~1小时。得到的产物真空干燥,即为铜纳米片。
所述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为在水中可溶解且含有三个甲基、一条烷基长链的卤素季铵盐中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铜离子盐为水溶性的二价铜离子盐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的还原剂为水溶性还原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所述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具体为: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七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七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所述的水溶性铜离子盐,具体为:氯化铜,溴化铜,硝酸铜,醋酸铜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所述水溶性还原剂包括:抗坏血酸、水合肼、硼氢化钠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17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