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77368.3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3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蔡小五;魏俊秀;高哲;梁超;刘兴辉;翟丽蓉;吕川;闫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4 | 分类号: | H01L29/74;H01L27/02;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1207 | 代理人: | 郑贤明 |
地址: | 110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nmos 低压 触发 双向 scr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SCR器件,尤其涉及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
背景技术
可控硅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 SCR)也叫晶闸管,在功率器件中广泛应用,因为它可以在高阻态与低阻态之间切换,可用作电源开关,然而它同时也是十分有效的 ESD 保护器件,由于其维持电压很低,所以能够承受很高的ESD 电流,因此,SCR 天然具有高的ESD 鲁棒性。和其他 ESD 保护器件相比较,SCR 器件的单位面积 ESD 保护能力最强。一般SCR器件为单方向ESD 保护器件,另外一个方向的ESD保护由寄生二极管或者并联一个二极管来完成。采用额外的二极管来进行另外一个方向的ESD保护,会增大版图面积。但是在一些有负电压的电路中,如果IO电压低于-0.7V,GND电压为0V,采用二极管进行反方向保护时,二极管在电路正常工作时就会导通,产生漏电,必须采用双向SCR结构进行保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包括有P型衬底,在P型衬底上形成PWell阱NWell阱,其中PWell阱设在中间位置, PWell阱两侧形成NWell阱;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一N+注入区和第一P+注入区,另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二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在中间的PWell阱与两侧的NWell阱交界处分别形成第三N+注入区或第四N+注入区。通过以上结构,本发明能够在不使用额外器件的情况下,实现双向SCR的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大版图面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包括有P型衬底,其特征在于:在P型衬底上形成PWell阱NWell阱,其中PWell阱设在中间位置, PWell阱两侧形成NWell阱;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一N+注入区和第一P+注入区,另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二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在中间的PWell阱与两侧的NWell阱交界处分别形成第三N+注入区或第四N+注入区。
所述的第三N+注入区与第四N+注入区之间形成浮空的栅氧化层多晶硅栅。
所述的第一N+注入区和第一P+注入区构成T1端口,第二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构成T2端口。
从T1到T2,正向ESD电流泄放路径SCR2为,由第一P+注入区依次经过NWell阱、PWell阱、NWell阱,最后到第二N+注入区;从T2到T1,反向ESD电流泄放路径SCR1为,由第二P+注入区依次经过NWell阱、PWell阱、NWell阱,最后到第一N+注入区。
所述的SCR1与SCR2通路长度一致,且为对称性的结构。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包括有P型衬底,在P型衬底上形成PWell阱NWell阱,其中PWell阱设在中间位置, PWell阱两侧形成NWell阱;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一N+注入区和第一P+注入区,另一侧的NWell阱里形成第二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在中间的PWell阱与两侧的NWell阱交界处分别形成第三N+注入区或第四N+注入区。通过以上结构,本发明能够在不使用额外器件的情况下,实现双向SCR的功能,工作稳定性能高,使用方便,且节约了版图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单向SCR ESD保护结构。
图2:为本发明创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NMOS低压触发的双向SCR结构,包括有P型衬底1,其结构为:在P型衬底1上形成PWell阱2、NWell阱3,其中PWell阱2设在中间位置, PWell阱2两侧形成NWell阱3;一侧的NWell阱3里形成第一N+注入区4和第一P+注入区5,另一侧的NWell阱3里形成第二N+注入区6和第二P+注入区7;在中间的PWell阱2与两侧的NWell阱3交界处分别形成第三N+注入区8或第四N+注入区9。
所述的第一N+注入区4和第一P+注入区5构成T1端口,第二N+注入区6和第二P+注入区7构成T2端口。
从T1到T2,正向ESD电流泄放路径SCR2为,由第一P+注入区5依次经过NWell阱3、PWell阱2、NWell阱3,最后到第二N+注入区6;从T2到T1,反向ESD电流泄放路径SCR1为,由第二P+注入区7依次经过NWell阱3、PWell阱2、NWell阱3,最后到第一N+注入区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大学,未经辽宁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73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