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9000.4 | 申请日: | 201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1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利;周晓兵;杨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34;H01M10/0525;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率 倍率 锂电池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解决了一般锂电池极耳通过焊接极柱传导电能,存在焊接工艺难,焊点影响锂电池导电效率,限制锂电池放电倍率的问题。电池结构包括封盖,封盖下设置有取电极耳,取电极耳的前端部分穿过封盖位于在封盖表面上,绝缘层包裹在取电极耳上,取电极耳的前端部分露出在位于封盖上的绝缘层上表面上形成外部端子。本发明的优点是取电极耳采用一体化设计,解决了现有锂电池在这两处焊接的工艺瓶颈的问题,增加了锂电池的放电倍率,减少大电流放电时由于焊接点造成的电阻和发热的情况。极耳绝缘层直接包裹取电极耳,与电池封盖产生良好的密封性和绝缘性。整体结构简单,减少锂电池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和材料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极耳无需焊接,减少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制作成本的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成为现代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动车目前的动力源主要以储备电能的方式为主,目前的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储备电能技术日益更新,其中锂电池技术以各项优异的性能成为目前电动车储备电能的主要方向。
目前市场已有的锂电池取电方式基本是由电芯通过取电极耳将电能引导到到点极柱,然后导电极柱将电能引导到外部端子上形成锂电池的正负极。极耳焊接点处导电极柱伸出部分与取电极耳相焊接,此处焊接一般采用激光焊或电阻焊的方式实现,这两种方式一般焊接点面积比较小,导致其导电面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焊接点,其为锂电池导电瓶颈之一。另外由于组装工艺则产生极柱焊接点,由于各种限制此焊点再次降低了导电效率,形成了另外一个瓶颈。此两处瓶颈均会影响锂电池大电流放电时的导电效率,增加锂电池发热因素,也限制了锂电池的放电倍率。
如申请号为200810112633.6,名称为一种大功率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中国发明申请,包括多个并联单体电芯,各单体电芯均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2-8条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正极片是一体的,是在正极片的集流体铝箔上冲切出来的,负极极耳和负极片是一体的,是在负极片的集流体铜箔上冲切出来的,所有单体电芯的正极极耳焊接在正极极柱上,所有的负极极耳焊接在负极极柱上。该专利极耳要焊接在极柱上,就存在上述的问题,焊接存在瓶颈问题,影响锂电池大电流放电时的导电效率,增加锂电池发热因素,也限制了锂电池的放电倍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锂电池极耳通过焊接极柱传导电能,存在焊接工艺难,焊点影响锂电池导电效率,限制锂电池放电倍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极耳无需焊接,减少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制作成本的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包括封盖,封盖下设置有取电极耳,取电极耳与绝缘层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极耳的前端部分穿过封盖位于在封盖表面上,所述绝缘层包裹在取电极耳上,将取电极耳与封盖相隔离,取电极耳的前端部分露出在位于封盖上的绝缘层上表面上形成外部端子。本发明中将取电极耳设计成一体,无需采用极柱对封盖下部的取电极耳和封盖外部端子进行焊接相连,解决了现有锂电池在这两处焊接的工艺瓶颈的问题,增加了锂电池的放电倍率,减少大电流放电时由于焊接点造成的电阻和发热的情况。本发明结构简单直接,减少了锂电池制作工艺、电池制作时间和材料成本,同时也减少了锂电池内部占用空间,提高了锂电池的体积能力比。绝缘层直接包裹取电极耳,这与电池封盖形成良好的密封性和绝缘性。极耳较低的熔点遇到高温高压时容易释放压力,减少电池爆炸的危险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取电极耳为片状,取电极耳前端部分与后端部分之间通过连接部分相连,前端部分、连接部分和后端部分将取电极耳形成阶梯状结构,取电极耳后端部分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电芯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绝缘层包裹在后端部分和连接部分上,且绝缘层在封盖表面并形成方形槽体,取电极耳前端部分嵌入在槽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9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激光焊接组装设备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用碳纤维板栅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