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28305.9 | 申请日: | 2016-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5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华;肖伟;张开悦;刘建国;严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1395 | 分类号: | H01M4/1395;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4/6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用 硅基负极 活性物质 集流体 制备 物理气相沉积 金属合金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 表面粗糙处理 表面粗化处理 电池循环寿命 活性物质表面 电池一致性 集流体表面 多孔金属 硅基材料 环境影响 缓冲空间 活性材料 人为影响 体积膨胀 保护层 大变化 共沉积 结合力 金属箔 金属网 碳材料 锂电池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解决目前硅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嵌Li和脱Li过程中体积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活性材料内部破坏及与集流体分离导致电池循环寿命低的问题。采用多孔金属、表面粗化处理的金属网或表面粗糙处理的金属箔为集流体,增加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及结合力,并为活性物质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集流体表面共沉积不同比例的硅—金属合金活性物质,在硅—金属合金活性物质表面采用物理气相沉积一层完整的碳材料保护层,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本发明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小,产品人为影响小,电池一致性高,更适合锂电池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从20世纪末开始正式商用化,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已经在消费电子领域广泛使用,同时在新能源车方面也开始大量使用。但是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及新能源车的发展,人们对电池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锂离子电池大部分采用石墨负极,石墨负极材料理论储锂容量为372mAh/g(LiC
在对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发现硅基、锡基负极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特别是硅的理论嵌锂容量可达4200mAh/g(Li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解决目前硅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嵌Li和脱Li过程中体积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活性材料内部破坏及与集流体分离导致电池循环寿命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采用多孔金属、表面粗化处理的金属网或表面粗糙处理的金属箔为集流体,增加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及结合力,并为活性物质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集流体表面共沉积不同比例的硅—金属合金活性物质,在硅—金属合金活性物质表面采用物理气相沉积一层完整的碳材料保护层,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
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物理气相沉积硅—金属合金厚度在200nm至4μm,物理气相沉积的碳材料厚度在20nm至500nm。
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的制备方法,多孔金属包括多孔铜、多孔镍或多孔铝,多孔铜、多孔镍或多孔铝采用隙率从20%至95%,孔径1μm至200μm的原始多孔金属,经过辊压加工至厚度为10μm至1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83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