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系统PMU不良数据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6881.1 | 申请日: | 2016-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4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陈军;姚建国;苏大威;陈利跃;景志林;马晓磊;张彦军;吴海伟;张琦兵;於益军;冯树海;石飞;卢敏;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系统 pmu 不良 数据 识别 方法 | ||
1.一种电力系统PMU不良数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PMU量测数据读取与存储;
(2)PMU量测数据初筛及多源数据互校验;
(3)基于多约束条件的PMU量测数据预处理;
所述步骤(3)的基于多约束条件的PMU量测数据预处理包括下述步骤:
1)电网支路最大传输功率约束的PMU不良数据识别;
2)利用电网支路一端量测,及其设计参数推算另一端的PMU不良数据识别;
3)利用三相不平衡度识别PMU不良数据;
所述步骤1)中,电网支路有功方程表示为:
Pij=Bij(θi-θj) (1)
式(1)中,Pij为流过电网支路ij的有功功率,Bij为电网支路ij电纳,θi、θj为电网支路两端节点i、j电压相角;
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电网支路,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电网支路输送的最大功率限值,将此作为参考量,与实际电网支路的电压相角差进行比照识别PMU不良数据;
设电网支路电抗为Xbch,电网支路输送的最大功率限值为根据直流潮流计算出电网支路最大电压相角差为:
考虑到直流潮流计算误差,按照专家经验取可靠系数k=5%,则电压相角差范围为:
所述步骤2)中,利用电网支路一端量测,及其设计参数推算另一端的PMU不良数据识别为:
a、已知支路i侧相量,求相量,表达式如下:
b、已知支路j侧相量,求相量
式(3)、(4)中:Z为线路支路阻抗,Mi、Mj为电网支路对地电纳,为节点i的电压相量量测,为节点j的电压相量量测,为支路i端电流相量量测、为支路j端电流相量量测;i、j分别为电网支路两端节点;
当电网支路类型为输电线路时,Mi=Mj=yc,yc为输电线路对地充电电容;当电网支路类型为变压器时,其中K为变压器非标准变比,bT为变压器标准侧电纳;
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获取输电线路类型及其长度,根据《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的单位阻抗计算电网支路设计参数,利用一端PMU量测,结合电网支路设计参数,计算另一端相量,通过双端PMU量测的互判,依据设计参数的相量推测结果与PMU实测值接近程度剔除PMU不良数据;
所述步骤3)包括下述步骤:
a、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计算:
三相电压序分量不平衡度利用电压负序分量与正序分量的方均根值的百分比表示;三相电压幅值分量不平衡度为三相电压幅值中最大电压偏差与三相电压均值的比:
b、三相电流不平衡度计算:
三相电流序分量不平衡度利用电流负序分量与正序分量的方均根值的百分比表示;三相电流幅值分量不平衡度为三相电流幅值最大偏差与三相电流幅值均值的比:
c、基于三相不平衡度统计特征的PMU不良数据识别:
通过实测PMU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PMU采集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小,利用这一特征,通过辨识门槛的设置,对PMU不良数据进行有效识别;
其中:U、Ua、Ub、Uc分别表示电网三相相电压、A相电压、B相电压和C相电压;I、Ia、Ib、Ic分别表示电网三相相电流、A相电流、B相电流和C相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PMU不良数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PMU量测信息的读取与存储功能包括:基于海迅实时数据库接口的PMU信息抽取和PMU数据文件的存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688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机故障数据分析系统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外卖订餐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