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1279.7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5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饶珠明;谢峤峰;计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00 | 分类号: | F02C7/00;F02B63/04;F23R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旋转 发电机 | ||
1.一种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包括:
发电机(2);
动力装置(1),为发电机(2)提供动力;
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1)包括:
外壳(11),为单个的一体式的筒体,具有:
空气入口(111),设置于外壳(11)的前端,呈环形,连通外部大气;以及
排气口(112),设置于外壳(11)的后端;
中心体(12),呈柱状,固定设置于外壳(11)的中部,且具有沿中心体(12)的轴向贯穿中心体(12)的中间通孔(121);
旋转爆震燃烧室(13),套设于中心体(12)并固定连接于外壳(11),具有:
进气口(131);
内壁(132),呈环形,与中心体(12)的外壁面(122)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T1);
外壁(133),呈环形,与内壁(132)一起构成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单个的环形燃烧腔(135),外壁(133)与外壳(11)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T2);以及
出气口(134),供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排出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
油路组件(14),包括:
供油管路(141);
燃料管(142),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连通于供油管路(141)和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以及
多个喷嘴(143),贯穿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的与燃料管(142)对应的位置并直接伸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以使燃料管(142)内的燃料经由喷嘴(143)直接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
点火器(15),位于喷嘴(143)的下游并固定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以用于对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内的燃料和空气形成的燃气进行点火,进而燃气旋转爆震燃烧;
驱动机构(16),包括:
压气机(161),设置在外壳(11)的空气入口(111)和旋转爆震燃烧室(13)之间,上游侧与外壳(11)的空气入口(111)直接相邻,下游侧与第一气流通道(T1)以及第二气流通道(T2)以及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进气口(131)直接相邻,经由外壳(11)的空气入口(111)进入的空气由压气机(161)压缩,压气机(161)压缩后的空气直接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进气口(131)以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经由各喷嘴(143)进入环形燃烧腔(135)的燃料的方向与经由进气口(131)供入环形燃烧腔(135)的空气的方向垂直并直接混合燃烧;
透平(162),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下游,且在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驱动下能够旋转运动;以及
转轴(163),穿设中心体(12)的中间通孔(121),用于连接压气机(161)、透平(162)和发电机(2),以使透平(162)能够对发电机(2)做功;
掺混室(19),位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和透平(162)之间,直接相邻并直接连通第一气流通道(T1)、第二气流通道(T2)和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出气口(134),以使从第一气流通道(T1)和第二气流通道(T2)出来的冷却的空气与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出气口(134)排出的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掺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还包括:减速器(3),设置于透平(162)与发电机(2)之间的转轴(163)上,透平(162)经由减速器(3)连接于发电机(2)以使发电机(2)在透平(162)的驱动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1)还包括:
内侧环形分流板(17),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T1)入口处,用于将空气引入第一气流通道(T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内侧环形分流板(17)为单层板,单层板上贯穿设置有开孔(171)以使空气进入第一气流通道(T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1)还包括:
外侧环形分流板(18),设置于第二气流通道(T2)入口处,用于将空气引入第二气流通道(T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127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DSP实验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可调节点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