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酸胺盐天然气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967632.4 申请日: 2016-11-01
公开(公告)号: CN108017667B 公开(公告)日: 2021-04-06
发明(设计)人: 王晓霖;赵巍;李遵照;王晓司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7F9/12 分类号: C07F9/12;C07F9/09;C07D295/023;C07D295/027;F17D1/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磷酸 天然气 减阻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胺盐天然气减阻剂。其分子结构式为:。该减阻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将磷酸二酯溶解于溶剂中,在20~50℃下滴加二胺,并在20~50℃下反应2~4h,升温在60~100℃下反应6~15h,反应结束后除去溶剂,得到产品。本发明的减阻剂具有多极性端和多非极性端,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优良的减阻增输效果。本发明合成工艺简单,条件温和,时间短,对设备要求低,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酸胺盐天然气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天然气已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其需求量与日俱增。

目前,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为管道输送。但管输天然气过程中,管内壁粗糙度会产生摩擦阻力,进而产生气体涡流,造成沿程压降和能量损失。因此,要增加输气量,需要减小天然气输送过程中的阻力,降低能量损失。目前,减阻增输的主要方法有内涂层减阻技术和减阻剂减阻技术。应用天然气减阻剂可显著增加输量,节能降耗,满足在役管道季节性调峰,提高满负荷运行管道和腐蚀老化管道的运行安全系数等。天然气减阻剂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潜力,有着较好的实际生产需求和市场前景。

天然气减阻剂是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极性端与非极性端,加注到管道之后,其极性端通过配位键吸附在管道内壁上,非极性端存在于流体与管道内表面之间,在剪切应力作用下顺流向悬浮于气流中形成一层薄膜。这种薄膜可以部分填充管壁表面的凹陷,起到降低粗糙度的作用。同时,在分子恢复伸展的过程中将部分撞击内壁流体分子的能量吸收并返回到流体中,降低气体的径向脉动和粗糙凸起产生的脉动,减小涡流能量,从而降低流动阻力达到减阻的目的。因此,研发极性端吸附性强,柔性端适中的天然气减阻剂成为近年来较为活跃的石化添加剂领域之一。

美国专利US5902784 A和中国专利CN101575495 A中分别公开了一种含氮类天然气减阻剂的合成方法,并用于气体管道的减阻增输。CN 102040908 A公开了采用三甲氧基硅烷和α-十二烯为原料,在铂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合成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减阻剂。专利CN 101328442 A通过两步法合成的Mannich碱类减阻剂,可应用于天然气集输管道的减阻增输。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含氮减阻剂合成的报道,如专利CN 102838606 A也公开了一种卟啉类天然气减阻剂的制备,还有专利CN 101575497 A;US5549848 A;CN 101328441 A;CN 101329011 A;W. G. Xing等 (Polym. Degrad. Stab. 2011, 92:74-78);叶天旭等(天然气工业. 2010, 30:92-96)。专利CN 102443022 A和CN 102863473 A分别报道了含磷减阻剂十八醇磷酸酯铵盐类和六元环烷基硅氧烷-磷酸酯类。但这些专利和文献所报道的天然气减阻剂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产品极性端单一,吸附性弱,非极性端少(如十八醇磷酸酯铵盐类),减阻效果不明显,溶解性差(如六元环烷基硅氧烷-磷酸酯类),无法大规模应用于天然气管道减阻,因而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减阻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天然气减阻剂吸附性差,极性链端和非极性端少,减阻效果差的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磷酸胺盐天然气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减阻剂具有多极性端吸附性强,多非极性端减阻效果好的特点。而且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时间短、溶剂低毒无污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磷酸胺盐减阻剂,其分子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式(Ⅰ);

式(I)中,R1为芳香基中的任意一种,R2为C4-C16脂肪链或芳香烃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磷酸胺盐减阻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7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