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78850.0 | 申请日: | 2016-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2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池晟旭;黄圣旭;权贤植;赵源珉;鞠再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3/64 | 分类号: | F16H3/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自动变速器 行星 齿轮 | ||
本发明提供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包括用于接收发动机扭矩的输入轴、用于输出变速后的扭矩的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四行星齿轮组、第一轴、直接与输入轴连接的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可选择性地与第一轴连接的第五轴、可选择性地与第四轴连接的第六轴、可选择性地与第四轴连接的第七轴,以及可选择性地与第五轴连接并且直接与输出轴连接的第八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具有通过以最少的结构实现至少十个前进速度的优点,从而能够利用多档位来提高动力传输性能并改善燃料消耗,并通过使用发动机的低转速区的驱动点来改进驾驶稳定性。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在自动变速器领域,实现更多变速挡位是已经进行研究中用于最大化燃料消耗和驱动效率的技术,并且近来油价升高引发了提高车辆的燃料消耗的刚性竞争。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已经就通过所谓的减小尺寸来实现重量减少并且提高燃料消耗,对发动机进行了研究,并且,人们也就通过实现更多的变速挡位来同时提供更好的驾驶性能和燃料消耗,对自动变速器进行了研究。
为了实现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更多变速挡位,部件的数目,具体地行星齿轮组的数目通常增加,并且根据变速器的总长度,可安装性、生产成本、重量和/或功率流动效率也会增加。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具有更多变速挡位的自动变速器的燃料消耗,通过较小数目的部件以得到较好的效率是重要的。
在这方面,近来已经引入了八速自动变速器,并且不断需要用于启用了更多变速挡位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然而,一般大多数具有超过八速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三到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到六个控制元件(摩擦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总长度增加,其具有降低可安装性的缺点。
因此,已经采用在行星齿轮系上布置行星齿轮组的多排结构,或者已经应用爪型离合器来替代湿式控制元件。然而,这样的结构是受限的,并且因爪型离合器的应用会导致换挡体验变差。
在本发明背景章节公开的上述信息只用于加强对本发明一般背景的理解,并且不应理解为承认或任何形式的建议此信息形成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具有通过最小数目的部件获得至少十个前进速度和至少一个后退速度的变速挡位,通过自动变速器的多级档位改进动力传输性能和燃料消耗,并且通过利用发动机的低转速改进驾驶稳定性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可包括用于接收发动机扭矩的输入轴,用于输出变速后的扭矩的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旋转元件,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旋转元件,第三行星齿轮组,其包括第七、第八和第九旋转元件,第四行星齿轮组,其包括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旋转元件,使第一旋转元件和第十旋转元件相互连接的第一轴,使第二旋转元件、第四旋转元件和第八旋转元件相互连接并且直接与输入轴连接的第二轴,与第三旋转元件连接的第三轴,与第五旋转元件连接的第四轴,与第六旋转元件连接并且可选择性地与第一轴连接的第五轴,使第七旋转元件和第十二旋转元件相互连接并且可选择性地与第四轴连接的第六轴,与第九旋转元件连接并且可选择性地与第四轴连接的第七轴,以及与第十一旋转元件连接,可选择性地与第五轴连接,并且直接与所述输出轴连接的第八轴。
第一轴和第三轴各自可选择性地与变速器壳体连接。
第一、第二和第三旋转元件可为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环形齿轮,第四、第五和第六旋转元件可为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环形齿轮,第七、第八和第九旋转元件可为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架和第三环形齿轮,并且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旋转元件可为第四太阳齿轮、第四行星架和第四环形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88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