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希夫碱配体的铂绿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7477.4 | 申请日: | 2016-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24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李丹;韩得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希夫碱配体 铂绿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希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测定,希夫碱配合物可以有效的实现绿光发射,属于无机化学的配位化学领域。单体分子式为:C19H20BrClF3NO2PtS,分子量为:693.87;PtL·DMSO为2,4,5‑三氟苯胺缩5‑叔丁基‑3‑溴水杨醛铂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α=γ=90.00°,β=95.451(4)°。本发明设计的新型希夫碱铂配合物发光材料,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442nm,最大磷光发射波长为606nm,分解温度为248℃。这种新型配合物合成方便,用简单的仪器即可制备;热稳定性好,在高温下不易分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希夫碱铂配合物的绿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OLED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ope教授第一次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1987年美国Kodak公司的Tang采用超薄膜技术和新型器件结构制成了工作电压低、发光亮度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使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产生根本性变革。随后,在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的Burroughes教授和Friend教授等人以聚对苯乙烯(PPV)为发光材料,制成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开辟了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领域。199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教授发现了电致磷光现象[4]。Forrest教授报道的电致磷光(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PHOLEDs)技术突破了有机电致荧光材料量子效率低于25%的限制。根据量子力学自旋统计理论,形成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概率分别为25%、75%。由于自旋禁阻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线态的磷光发射非常弱,难以测量。然而,在磷光材料中,配合物中由于重金属原b(Ir,Pt,Os,Au,Cu)的引入,提高了自旋和轨道的耦合,缩短了磷光的寿命,使原有的三线态具有了某些单线态的特性,增强了系间窜越能力,导致禁阻的三线态向基态跃迁变为局部允许,从而使磷光得以顺利发射。从原理上,磷光材料可以利用所有的电子和空穴复合能量发光,且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铂配合物作为磷光发光材料吸引了光电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如本课题组在《J.Mater.Chem.》报道了一系列Schiff碱铂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具有体积较大的取代基(如叔丁基、三苯胺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铂配合物分子之间的聚集或激态二聚体的形成,减慢器件效率随电流的滑落(roll-off),从而极大地提高器件效率。然而,铂配合物相比于铱配合物在PHOLEDs上的报道比较少,总体效率也要低很多,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铂配合物发光材料和应用。该材料能发射绿光,可作为发光材料应用在光电材料领域。本发明所制备的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电性质,所采用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
本发明提供一种铂配合物发光材料,其结构式为:
2.本发明提供的铂配合物发光材料包括以下合成步骤:
1)将苯胺和4-(二乙氨基)水杨醛通过缩合作用制备配体HL
2)将希夫碱配体HL和K2PtCl4反应合成铂配合物PtL·DMSO
3.本发明提供的希夫碱铂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如下光物理性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学院,未经台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74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