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诱导裂藻微生物在含宿主藻的半固体平板上形成趋化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6613.1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99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天凌;陈章然;雷学谦;张静艳;张帮周;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6;C12R1/01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宿主藻 半固体 裂解液 三角褐指藻 趋化性 藻细胞 空斑 诱导 破碎藻细胞 双层平板法 超声破碎 高压灭菌 琼脂平板 微藻能源 营养物质 培养基 释放 滴加 裂解 挖取 浸泡 细胞 感染 观察 开发 研究 | ||
诱导裂藻微生物在含宿主藻的半固体平板上形成趋化环的方法,涉及裂藻微生物。通过双层平板法获得裂藻微生物在宿主藻平板上形成的空斑,再挖取空斑,用f/2培养基浸泡后,加入到三角褐指藻液中感染一周以形成裂解液;离心宿主藻液收集藻细胞,将藻细胞通过超声破碎仪或高压灭菌方法破碎藻细胞以释放营养物质,并滴加在混合有裂解液的半固体琼脂平板上,以观察趋化性现象。该裂藻微生物的裂解液能裂解三角褐指藻细胞,促进藻内有益物质如油脂等的释放,对其裂藻特点及趋化性的研究使其在微藻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裂藻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裂藻微生物,尤其是涉及诱导裂藻微生物在含宿主藻的半固体平板上形成趋化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藻能源,由于其可再生性,已引起了公众及科学研究的广泛兴趣(Stephens etal.,2010;Wang et al.,2012)。与作为能源原料的部分高等植物相比,藻类生物质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及可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CO2进行生物固定等优点(Prajapati et al.,2013)。在诸多进行研究的产能微藻中,三角褐指藻由于其生长速率快,可适应于海水环境及可大规模培养,油脂产量高,尤其是其全基因组也已公开化等优点,成为微藻能源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藻种(Bowler et al.,2008)。
尽管如此,在将微藻转化为可用的生物燃料过程中,科学家们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藻细胞的破碎。目前已有利用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方法来裂解微藻细胞壁以释放藻体内的油脂等有益成分的研究报道,如Cheng等(Cheng et al.,2013)利用病毒裂解自养小球藻的细胞壁,使得储藏在胞内的淀粉释放出来,再利用大肠杆菌对释放的淀粉等有益物质进行生物转化,从而获得生物乙醇。利用微生物的方法来破碎藻细胞,从成本、方便程度及规模化程度来看,其比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更有优势。
在水环境中,细菌的趋化性是一种普遍现象,浮游植物如藻类会释放一些分泌物,某些细菌在感知到营养物的存在后会向其移动。如Lovejoy等(Lovejoy et al.,1998)曾报道一种杀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会在目标藻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分布区域,即趋化环。Sonnenschein等(Sonnenschein et al.,2012)人则发现菌株Marinobacter adhaerens的趋化性介导了其与硅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直接接触。由于目前有关溶藻细菌的研究主要是在水华或赤潮调控及治理等方面,且大多数的报道是有关间接杀藻方式,即细菌通过释放一类化合物来杀死藻细胞。而有关利用细菌直接杀藻,尤其是能源微藻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团聚拉布伦茨氏菌(Labrenzia sp.)KD531。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裂藻微生物裂解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裂藻微生物裂解液在裂解产油微藻细胞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诱导裂藻微生物在含宿主藻的半固体平板上形成趋化环的方法。
所述团聚拉布伦茨氏菌(Labrenzia sp.)KD531已于2016年7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邮编:430072,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 2016378。
所述裂藻微生物裂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对数期生长的三角褐指藻原液接种于灭菌的f/2培养基中培养,获得藻液;
2)将步骤1)所得藻液灭菌,得液体PTF培养基;
3)将团聚拉布伦茨氏菌(Labrenzia sp.)KD531接种于步骤2)所得的液体PTF培养基培养,得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66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