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及应用其制备环碳酸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6366.3 | 申请日: | 2016-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5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范士敏;冉千平;马建峰;亓帅;王兵;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1/28 | 分类号: | B01J31/28;B01J31/30;B01J35/10;C07D317/36;C07D317/38;C07D317/44;C07D317/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相 催化剂 应用 制备 碳酸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及应用其制备环碳酸酯的方法,所述非均相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组成,主催化剂以规整方式填充于反应器中。所述主催化剂为含有季铵盐基团的交联高分子聚合物,催化剂中的活性位点为季铵盐基团,其通过化学键合到交联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数量可调的特点;所述助催化剂的分子式为MxLy,为卤代金属盐。所述应用非均相催化剂,使CO2与环氧烷烃反应制备环碳酸酯的方法,其产物分离方便、环碳酸酯收率高、催化剂可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制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环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发明背景
作为碳的最终氧化态,CO2具有一定的化学惰性,其性质稳定、无毒、不可燃,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储量最丰富的碳源之一,同时CO2也是地球上主要的温室气体。自然界中对CO2的利用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其固定CO2的能力远远小于人类活动的排放能力,所以CO2的化学利用和转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环碳酸酯及其衍生聚合物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取得工业化应用的固定CO2的方式之一。环碳酸酯一方面具有高沸点、大极性的特点,能够作为很多反应的溶剂或者萃取溶剂使用;另外一方面,环碳酸酯可以开环聚合,是制备聚碳酸酯等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单体,在工程塑料和医用高分子行业具有广泛应用。
根据文献和专利调研,合成环碳酸的方法包括以乙二醇和光气为原料;以烯烃和CO2为原料;以二醇和碳酸二乙酯为原料;以环氧烷烃和CO2为原料等。通过环氧烷烃和CO2的环加成反应,具有原料低廉、原子利用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是最具工业化前景的一种方法。
专利CN 102603702 A报道了一种环碳酸酯的制备方法。以季铵盐为催化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等为溶剂,在反应温度为80~120℃、反应时间为1~4h、反应压力为0.5~1MPa的条件下,由环氧树脂和CO2通过环加成反应,合成多元端环碳酸酯收率接近100%。
专利CN 104016906 A报道了一种环碳酸酯的制备方法,使用salen结构的有机配体与二价Co盐合成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主催化剂,季铵盐为助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20~120℃、反应压力为2.5~4MPa、反应时间为2~24h的条件下,由环氧丙烷和CO2的环加成反应合成环碳酸酯。
专利CN 103641811 B报道了一种环碳酸酯的制备方法,以桥联四芳氧基稀土金属化合物为催化剂,季铵盐为助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0~85℃、反应时间为1~24h、CO2压力为0.1~3MPa的条件下,由环氧烷和CO2通过环加成反应,以较高的收率合成环碳酸酯。
专利CN 104549511A报道了一种触媒系统的制备方法,触媒由有机磷配位基、卤基、醋酸基等与过渡金属构成的配位化合物。考察了这种触媒对环氧烷烃和CO2环加成反应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50~90℃、反应时间为1~20h、CO2压力为0.1~2MPa的条件下,由环氧烷和CO2通过环加成反应,具有良好的环碳酸酯收率。
Kihara N等(J.Org.Chem.,1993,58,6198-6202)报道了一种环碳酸酯的制备方法,碱金属卤化物催化剂,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在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5h、CO2压力为0.1MPa的条件下,由CO2与环氧烷烃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碳酸酯,收率在80%左右。Kasuga K等(inorganic chimica acta,1997,257,277-278)报道了KI/冠醚催化体系,同样对CO2与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具有不错的催化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63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