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及应用其制备环碳酸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6366.3 | 申请日: | 2016-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5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范士敏;冉千平;马建峰;亓帅;王兵;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1/28 | 分类号: | B01J31/28;B01J31/30;B01J35/10;C07D317/36;C07D317/38;C07D317/44;C07D317/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相 催化剂 应用 制备 碳酸 方法 | ||
1.一种使用非均相催化剂制备环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均相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组成,主催化剂以规整方式填充于反应器中;
所述主催化剂为含有季铵盐基团的交联高分子聚合物,催化剂中的活性位点为季铵盐基团,其通过化学键合到交联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数量可调的特点;
所述助催化剂的分子式为MxLy,为卤代金属盐;其中M代表主族或者副族金属,为IA、IIA、IIIA、IVA、IB、IIB、IIIB、IVB、VB、VIB、VIIB、VIII中的主族或者副族金属中的一种;L代表卤族元素,为Cl、Br、I中的一种,x和y代表的数字为下标,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化合价确定;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主催化剂以规整方式填充于反应器中,
CO2与环氧烷烃以及助催化剂充分混合后,反应温度维持在100℃~180℃之间,反应压力在1MPa~20MPa之间,经10min~60min,通过反应装置;
然后通过分离装置将未反应CO2、环氧烷烃,助催化剂和环碳酸酯成品分离出来;
环氧烷烃与CO2的摩尔比为1:(2~10)之间,助催化剂与环氧烷烃的摩尔比为(0.0001~0.01):1;
未反应的CO2、环氧烷烃和助催化剂回收继续使用;
所述环氧烷烃的碳原子个数在2~2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由苯乙烯、二乙烯苯、不饱和卤代烃共聚合成预聚体,
然后利用叔胺或环叔胺对预聚体进行季铵化,
最后将季铵化的预聚体加工成固定形状,即得到所述主催化剂;
合成预聚体的三种单体,苯乙烯:二乙烯苯:不饱和卤代烃的摩尔比为100:(1~30):(1~20),
所述预聚体的重均分子量在100000~1000000之间;所述叔胺或环叔胺与卤代烃的摩尔比为1:(1.2~2);
所述不饱和卤代烃选自:氯乙烯、烯丙基氯、1-氯-2-甲基-1-丙烯、甲基烯丙基氯、烯丙基溴、1-溴-2-甲基-1-丙烯、甲基烯丙基溴、1-氯-3-甲基-2-丁烯、1-溴-3甲基-2-丁烯、3-氯-1-丁烯、3,3-二甲基烯丙基溴、烯丙基碘、1-氯-1-环戊烯、2-(氯甲基)烯丙基-三甲基硅烷、2-氯丙烯腈、2-溴丙烯腈、甲基烯丙基碘、6-氯-1-己烯、8-溴-1-辛烯、10-溴-1-癸烯、11-氯-1-十一碳烯、11-溴-1-十一碳烯、肉桂基氯、3-溴-1-苯基-1-丙烯、4-氯甲基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叔胺或环叔胺与卤代烃的摩尔比为1:(1.2~2),
所述叔胺为脂肪族叔胺或者芳香族叔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其碳原子个数为3~3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叔胺选自下述物质:三甲胺、三乙胺、N,N二甲基乙胺、N-甲基二丙胺、N,N-二甲基异丙胺、N,N-二异丙基甲胺、N,N-二甲基丁胺、N-甲基二丁胺、N,N-二甲基己胺、N-甲基二己胺、三异辛胺、N,N-二甲基正辛胺、二辛基甲胺、三(2-乙基己基)胺、N,N-二甲基壬基胺、N,N-二甲基癸胺、N-甲基二癸基胺、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N,N-二甲基十三烷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三月桂胺、N-甲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叔胺选自N,N-二甲基环己胺或N,N-二环己基甲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季铵化的预聚体加工成固定形状,为网状、波纹状、多孔球形、多孔环形、鲍尔环、拉西环或鞍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规整的装填于反应器中,沿着反应器径向或者轴向规整排列;
所述主催化剂规整装填的反应器是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或者填料塔反应器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636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