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81390.5 | 申请日: | 2016-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0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董雪飞;高玫;刘云;高明;赵鑫日;张辰晟;张成一;任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磊 |
地址: | 德国施瓦***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管柱 | ||
本申请公开转向管柱,其中注塑形成的衬套安装于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中。衬套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凸条及多个引导部,引导部位于凸条与内连接端之间,引导部从其靠近内连接端位置向其最接近的凸条方向逐渐增加径向高度。引导部的轴向长度与其径向高度的比例不小于0.5且不大于1.8。衬套的内周面接触内管,凸条过盈配合地接触外管的内壁,外周面径向间隔地朝向内壁。转向管柱容易制造而且溃缩力容易达到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的转向系统,尤其涉及可溃缩式转向管柱。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撞击时,因为车突然停止运动,驾驶员往往会向前冲,人体的胸部会和方向盘发生碰撞。可溃缩式转向柱能按预先设计而溃缩变形,减小转向柱冲击驾驶员胸部造成的伤害。目前,有的可溃缩式转向柱采用压铆点或凸筋的方式实现溃缩吸能,有的在内外管柱之间加过盈配合的衬套实现溃缩吸能,但这些方式对柱管的加工制造公差比较敏感,对公差要求高,不易将溃缩力控制到合适范围。
因此,有必要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要解决难以控制转向柱的溃缩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转向管柱,其包括:
内管,其具有位于轴向一端的内连接端;
外管,其具有位于轴向一端的外连接端,所述外管的外连接端经过所述内连接端沿轴向同轴地套到所述内管外,并且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具有径向间隙,以允许二者向缩短所述转向管柱的轴向长度的方向相互移动;及
注塑形成的衬套,其安装于所述间隙中,所述衬套具有圆筒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径向相对的内周面及外周面,所述内周面接触所述内管,所述衬套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凸条及多个引导部,所述凸条过盈配合地接触所述外管的内壁,所述外周面径向间隔地朝向所述内壁,所述引导部位于所述凸条与所述内连接端之间,所述引导部从其靠近所述内连接端位置向其最接近的所述凸条方向逐渐增加径向高度,所述引导部的轴向长度与其径向高度的比例不小于0.5且不大于1.8。
由于衬套的外周面具有特殊构造的引导部,在将外管安装到内管上的衬套时,外管能保持较佳同轴度时安装到位。而且,衬套安装进入外管前,凸条相对于外周面的径向高度大于内外管之间的间隙,外管能将凸条顶部的余量削除,从而使得衬套在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中具有恰当的过盈量,获得适当的溃缩力。因此,转向管柱容易制造而且溃缩力易于达到要求。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申请。其中:
图1显示根据本申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显示转向管柱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还安装了连接到方向盘(未图示)的转向杆;
图3显示衬套的示意图;及
图4显示转向管柱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到图4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转向管柱100包括内管1、外管2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衬套3。图2显示的剖视示意图中,转向管柱100还安装了连接到方向盘(未图示)的转向杆8。
内管1及外管2均为轴向贯通的中空管体,内管1的轴向两端中的一端为内连接端10,外管2的轴向两端中的一端为外连接端20。外管2的外连接端20经过内连接端10沿轴向同轴地套到内管1外,并且外管2与内管1之间留有径向间隙,以允许二者向缩短转向管柱100的轴向长度的方向相互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813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