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及该高频结构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54731.X | 申请日: | 2016-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9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莉莉;丁明清;陈波;蔡军;陆麒如;冯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42 | 分类号: | H01J23/42;H01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7 | 代理人: | 王喆,张文祎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线 行波 管用 一体化 高频 结构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电子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及该高频结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行波管是雷达、通信、制导和电子对抗等电子信息军事装备的核心器件,主要起功率放大的作用。行波管在我国军事电子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各类战斗机、轰炸机、无人机、舰船、和卫星系统等。
从需求来看,军事装备对大功率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向大功率、宽频带和毫米波以上频带拓展。
随着军事装备对行波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制约大功率宽频带毫米波行波管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功率容量低、带宽不够宽等,而目前毫米波行波管在功率、带宽上所面临的瓶颈使得相关军事装备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任务需要。
螺旋线行波管的高频结构(也叫慢波结构)是管子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管子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如图1所示,常规的慢波结构由金属管壳3’,夹持杆2’和螺旋线1’组成,采用不同的夹持方式将它们固定在一起。无论采取何种夹持方式,常规的螺旋线和夹持杆之间都是硬连接,加上接触面积小,二者的界面热阻比较大,接触处的热阻对热量传导的阻碍作用最大,使螺旋线的热量难于传导出去。为降低界面热阻,有人将螺旋线和夹持杆焊接在一起,方法是,将螺旋线和夹持杆镀上金属膜,然后将夹持杆与螺旋线焊接在一起,最后再酸洗去除夹持杆上多余的金属。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多余的金属难以去除干净,高频损耗增加,另外,清洗用的酸液也会侵蚀焊点,降低焊接强度。另一种方法,是将螺旋线电镀金属铜后再与夹持杆扩散焊形成慢波组件。该方法虽然摒弃了夹持杆整体镀膜再焊接的缺点,但是由于夹持杆未经过金属化,与螺旋线之间仍然是硬连接,实际扩散焊的效果较差。此外,由于螺旋线与夹持杆的接触面是曲面,两者之间的有效焊接面积很小,特别是对于毫米波行波管,界面热阻的降低效果有限。
针对现有夹持式螺旋线行波管高频散热性能差,输出功率受到限制的现状,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及该高频结构的制造工艺,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界面接触热阻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该高频结构通过在夹持杆上曝光光刻并设金属化镀层,使得管壳、夹持杆和螺旋线三者焊接在一起形成螺旋线行波管用的高频结构,该高频结构减少了三者之间的接触热阻,改善了行波管的散热性能。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夹持杆进行曝光光刻和定点金属化镀层,并将螺旋线镀上适合于压力扩散焊连接的金属化镀层,再通过压力扩散焊连接的方式,将夹持杆、螺旋线和管壳三者焊接在一起,通过该方法获得的螺旋线行波管用高频结构,降低了高频结构的界面热阻,并在改善螺旋线行波管散热性能的同时,提高了螺旋线行波管,特别是毫米波及以上波段行波管的输出功率等性能。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所述高频结构包括螺旋线、夹持杆和管壳;
在与所述螺旋线相对应的所述夹持杆的内侧壁上设有通过曝光光刻并金属化的第一金属化镀层,所述螺旋线的外侧壁与所述夹持杆的内侧壁上的第一金属化镀层通过压力扩散焊连接;所述夹持杆的外侧壁与所述管壳的内侧壁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杆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金属化镀层,所述夹持杆的外侧壁上的第二金属化镀层与所述管壳的内侧壁通过压力扩散焊连接。
进一步的,在与所述夹持杆相对应的所述螺旋线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三金属化镀层;该第三金属化镀层与所述夹持杆的内侧壁上的第一金属化镀层通过压力扩散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化镀层的厚度为0.5-10μm;所述第二金属化镀层的厚度为0.5-10μm;所述第三金属化镀层的厚度为1-10μm。
进一步的,所述管壳为金属材质的管壳。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用一体化高频结构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与所述螺旋线相对应的夹持杆内侧壁曝光光刻,并得到焊点图形;
S2、图形化后的夹持杆内侧壁金属化,得到第一金属化镀层;
S3、夹持杆内侧壁去除剩余光刻胶;
S6、利用定位模具将螺旋线、夹持杆和管壳进行组装和定位;
S7、利用挤压法将螺旋线和夹持杆装配至管壳内;并通过压力扩散焊连接获得一体化高频结构。
进一步的,该方法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4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