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00998.0 | 申请日: | 201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86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建;严永夫;王勇;胡惠刚;向贤良;张文涛;蔡志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理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2/14 | 分类号: | C04B22/14;C04B18/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慧宜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6 | 代理人: | 彭娅 |
地址: | 443007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矿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涉及新型建筑材料,具体为一种高活性超细磷渣复合矿物微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磷酸渣是化工厂排出的呈酸性的废渣,废渣中的铬、五氧化二磷含量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磷酸渣的应用,在生产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中直接加入难以奏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充分利用磷化工企业的磷酸渣及炉渣及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实现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磷酸渣50-80份,碳酸盐10-25份,中和剂3-5份;另外还含有工业炉渣0-12份、磷石膏0-5份或者硬石膏0-5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方案中,磷酸渣为75份,碳酸盐为17份,中和剂3份。其中碳酸盐优选碳酸钙。
所述复合矿物微粉的粒度的粒度分布为:0~3μm,<10%;3.5-30μm,65%~80%;≥45μm,<10%;比表面积420-450m2/kg。
所述磷酸渣的9>pH>5,且P2O5的含量小于7wt%。
所述碳酸盐中,45wt%<CaO<85wt%,且碱含量<0.8wt%。
所述工业炉渣为钢厂或电厂在生产中排放的高炉矿渣或粉煤灰;其烧失量<8wt%,SiO2硅含量>35wt%,Al2O3<10wt%。
所述磷石膏的pH值>7,SO3≥38wt%,粒度13mm筛余≥85wt%,水分≤8wt%;所述硬石膏的SO3≥38wt%,有效结晶水≥70wt%。
所述复合矿物微粉的活性指数大于75%。
制备所述的复合矿物微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料进行取样检验,选取符合要求的原料按比例进行配料混合;
2)对混合后的物料进行烘干及均化,然后进行磨粉;
3)磨粉后得到的物料进行筛分,得到复合矿物微粉。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复合矿物微粉在制备混凝土或者砂浆中的用途。其可以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在制备混凝土或者砂浆的过程中,至少能够等同取代30%的水泥用量。
其制备混凝土或砂浆的主要优点为:
1)提高混凝土或砂浆的致密性,同时后期(28天)强度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后期增大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2)提高混凝土或砂浆的黏度,同时扩大流动性,提升混凝土或砂浆的工作性能。
3)改善混凝土或砂浆中外加剂的适应性,减少或降低收缩,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
4)该复合矿物微粉通过加入碳酸盐和中和剂合成后的产品,相比磷酸渣磨细微粉直接单独添加到混凝土或砂浆中,能够克服单纯加入磷酸渣引起的泌水问题及凝结时间超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其一方面能够利用工业废渣,消除了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减轻甚至消除工厂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其制备的复合矿物微粉,成本低于水泥,在制备混凝土或者砂浆的过程中,至少能够等同取代30%的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测算,加入该复合矿物微粉相比未使用的配比,每立方可节约成分5-8元,为商品混凝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增加盈利;最后,取代水泥得到的混凝土及砂浆的工作性能、强度等得到有效提高。该复合矿物微粉充分利用资源,为区域优化环境,利用稳固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磷酸渣50份,碳酸盐25份,中和剂5份,磷石膏5份。其活性指数可以达到75%。
实施例2: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磷酸渣80份,碳酸盐10份,中和剂5份,磷石膏5份。其活性指数可以达到75%。
实施例3: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磷酸渣75份,碳酸盐17份,中和剂3份,硬石膏5份。其活性指数可以达到96%。
实施例4:一种复合矿物微粉,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磷酸渣60份,碳酸盐20份,中和剂5份,工业炉渣12份,磷石膏3份。其活性指数可以达到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理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理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009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修复接地模块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生活垃圾筛下物与污泥混合碳化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