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嫁接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6002.6 | 申请日: | 201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197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姜礼杰;任刚跃;候言旭;张方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54 | 分类号: | A61F2/54;A61H1/02;A63B21/00;A63B21/00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5 | 代理人: | 胡东升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嫁接 上肢 康复训练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嫁接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属于康复医疗和运动健身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原因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降低,甚至全部丧失,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恢复运动功能的有效途径,传统物理治疗师与病人一对一的康复治疗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治疗费用高等不足,因此,康复训练设备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科研人员在康复训练设备上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单自由度式、外骨骼、悬吊式等康复训练设备的成功研制与商业化。但它们存在一些不足:操作复杂、运动形式单一等,研制一款能够实现人体上肢三维运动康复训练装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应用范围广泛、可嫁接到其他康复和健身器械上、能应用于上肢的康复和健身训练、可实现三维空间运动的康复训练机器人。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嫁接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其包括:
依次串联的手腕运动机构、前臂运动机构、上臂运动机构、转动机构以及支柱;
所述手腕运动机构的结构为:由腕部下端板、腕部上端板以及连接在腕部下端板与腕部上端板之间的三根直线推杆构成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所述前臂运动机构的前端与所述腕部下端板固联,前臂运动机构的后端与上臂运动机构的前端铰接构成转动副;
所述上臂运动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固联,所述转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机构悬臂固联;
在所述支柱的上端设有由前端板、后端板以及连接在前端板与后端板之间的三根直线推杆构成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所述机构悬臂与所述前端板固联。
所述手腕运动机构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中,各直线推杆的下端通过平铰链与腕部下端板上的凸台铰接,各直线推杆的上端通过球铰链与腕部上端板铰接。
在前臂运动机构与上臂运动机构之间设置有前臂转动推杆推动前臂运动机构转动。
所述前臂运动机构具有前臂外支撑杆和前臂内支撑杆,两者通过滑槽连接构成滑动副,前臂内支撑杆的前端与腕部下端板固联,前臂外支撑杆的后端与上臂运动机构的前端铰接;
前臂外支撑杆的底面中部固设有延伸杆,该延伸杆的末端与前臂转动推杆下端铰接,前臂转动推杆上端与上臂运动机构的前端底面铰接,构成四杆机构;前臂第一托盘、前臂第二托盘通过夹紧装置分别固定在前臂内支撑杆和前臂外支撑杆上,前臂绑带固定在前臂第一托盘的槽上。
所述上臂运动机构具有上臂前支撑杆和上臂后支撑杆,两者通过滑槽连接构成滑动副,上臂前支撑杆的前端与前臂外支撑杆、前臂转动推杆的上端铰接;上臂后支撑杆与转动机构的一端固联;
上臂前托盘上臂后托盘通过夹紧装置分别固定在上臂前支撑杆、上臂后支撑杆上,上臂绑带固定在上臂前托盘的槽上。
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与上臂后支撑杆固联,另一端与机构悬臂固联;转动机构的两端之间能发生相对转动。
与机构悬臂连接的转动机构一端内设有电机及减速机,与上臂后支撑杆连接的转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固联。
所述支柱与机架相连,形成转动副;齿轮固定在倒L形的支柱上,箭头型销子一端卡在齿轮槽内,一端与钢丝相连,钢丝绕过轴与脚踏相连,弹簧套在箭头型销子上。
所述机架外部设置有外罩,外罩是一个箱体结构,内部有四个圆形槽,分别用于固定倒L形的支柱上的两个大轴承和轴两端的小轴承,箭头型销子后部的挡板与箱体通过螺栓固连。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可以实现上肢三维空间运动,实现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和同步异步训练。
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嫁接到其它康复和健身训练器械、座椅、按摩椅和轮椅上。
本发明应用范围广,可用于上肢在三维空间实现康复训练和锻炼。
本发明康复训练模式多样,使用过程中把两对装置对称布置于左/右手旁,可以实现同步/异步训练。
本发明结构紧凑灵活,可以自由收放,不使用时可以折叠,占用空间小。
本发明具有可拆卸性,手腕、前臂和上臂三部分可实现串联组合也可以拆开进行分别对腕、肘、肩关节的康复训练。
本发明可使下肢在三维空间中实现不同轨迹、不同幅度的运动训练,使其既能适应同一位训练者在不同的康复期和训练状态的锻炼的情况,又能满足不同身高的训练者进行康复和健身锻炼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60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式双硬管双阀输液软袋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后漏尿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