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米级羰基铁、镍合金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47484.6 | 申请日: | 2016-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65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蔡兴明;程群;钟明信;张军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油核宝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9/30 | 分类号: | B22F9/30 |
代理公司: | 六安众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3 | 代理人: | 熊伟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米 羰基 镍合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微米级羰基铁、镍合金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粉末冶金零件和吸波材料中的铁和镍,一般采取单加混合配制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铁、镍含量分布不匀,出现偏析现象,影响粉末制品的综合机械性能以及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目前,制备铁镍合金粉主要方法有雾化法,但该方法主要缺陷是粒度不匀、颗粒铁镍含量仍偏析明显,所以也不理想。
羰基法制备的铁、镍合金粉具有铁镍分布均匀、易分散、纯度高、粒度细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压制性能,烧结性能和微波吸收特性。采用羰基法制备微米级铁镍合金粉的方法在国内未见报导。有科研机构对制备纳米级羰基铁镍合金粉进行过试验探讨,但采用的是将Ni(co)4和Fe(co)5液体预混后进行汽化、热分解工艺方法,由于Ni(co)4、Fe(co)5物理、化学性能不同,易产生合金颗粒铁、镍含量偏析,直接影响吸波等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微米级羰基铁、镍合金粉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微米级羰基铁、镍合金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高压合成Ni(co)4,将镍原料装入第一反应釜,通入高纯度CO气体,在压力5~11.5MPa,温度120~150℃条件下制备出Ni(co)4化合物;
A2:高压合成Fe(co)5,将铁原料装入第二反应釜,通入高纯度CO气体,在压力8~18MPa,温度120~180℃条件下制备出Fe(co)5化合物;
A3:蒸发汽化 Ni(co)4,将反应制备出的液态的Ni(co)4化合物匀速导入第一汽化器中,并加热汽化;
A4:蒸发汽化 Fe(co)5,将反应制备出的液态的Fe(co)5化合物匀速导入第二汽化器中,并加热汽化;
A5:预混合,将汽化后的Fe(co)5与Ni(co)4蒸汽、氨气共同载带进入预混器混合,调节铁镍比例,将预混器内的混合气体导入热分解炉进行热分解并合金化,其反应式为:
Fe(co)5+Ni(co)4→FeNi+9C0
A6:气固分离,将合金化后Fe、Ni粒子与载带反应气体一起进入气粉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得到铁镍合金粉。
作为优选地,上述A1步骤中所述镍原料优选粒度为1-5ùm、Ni含量在90%以上的水淬镍。
作为优选地,上述A1步骤中所述压力优选为8-11MPa,温度优选为130~140℃。
作为优选地,上述A2步骤中所述铁原料优选为粒度3-10ùm、氧含量在3.0%以下的海绵铁。
作为优选地,上述A2步骤中所述压力优选为12-17MPa,温度优选为150~170℃。
优选地,上述步骤A1、A2所述高纯度CO气体优选为纯度≥90%的CO气体。更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步骤A1、A2所述高纯度CO气体优选为纯度≥99%的CO气体。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A3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65-75℃。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步骤A3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68-72℃。更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步骤A3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69-71℃。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A4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120-150℃。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步骤A4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130-140℃。更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步骤A4所述加热汽化的温度优选为136-139℃。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A5所述氨气的流量优选为1-2L/min。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A5所述汽化后的Fe(co)5与Ni(co)4蒸汽的下料速度优选为2.5-8L/min。进一步优选为3.1-7.1L/min。更进一步优选为4.3-6.6L/min。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A5所述铁镍比例具体优选为铁与镍的质量比为20-80:80-20。进一步优选地,A5步骤中铁与镍的质量比优选为24-75:75-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油核宝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油核宝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74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