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电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301475.3 | 申请日: | 2016-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9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悦;梁明会;江鹏;张先锋;魏航;李鑫;刘永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H01G11/46 | 分类号: | H01G11/46;H01G11/32;H01G11/36;H01G11/40;H01G11/86;H01M4/583;H01M4/48 |
| 代理公司: | 11332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克栋<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电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配体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混合,得到配合物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配合物溶液与碳材料混合,使配体溶液挥发,在碳材料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使得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均匀地以单层或亚单层的方式铺展在碳材料表面,得到复合电极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配体溶液包括氨水、甲胺溶液、三乙胺溶液、三甲胺溶液或乙二胺溶液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配体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99.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包括氧化镍、氢氧化镍、氧化锰、氢氧化锰、氧化钴、氢氧化钴、氧化钌、氢氧化钌、氧化铱、氢氧化铱、氧化钒、氢氧化钒、氧化铜、氢氧化铜、氧化锌、氢氧化锌、氧化铅或氢氧化铅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为氧化镍、氢氧化镍、氧化锰、氢氧化锰、氧化钴或氢氧化钴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配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100mg/mL。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配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1-10mg/mL。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碳材料包括活性炭、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或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使配体溶液挥发的方式包括静置挥发、搅拌挥发、超声挥发、加热挥发、真空挥发、吹扫挥发或冻干挥发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或至少两个步骤的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碳材料与步骤(1)所述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质量比为1:(0.001~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碳材料与步骤(1)所述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质量比为1:(0.01~0.1)。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中,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均匀地以单层或亚单层的形式分布于碳材料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中,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的负载量为0.01%-99.99%。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中,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的负载量为0.1%-1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中,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的粒径在纳米级或微纳米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中,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氢氧化物包括氧化镍、氢氧化镍、氧化锰、氢氧化锰、氧化钴、氢氧化钴、氧化钌、氢氧化钌、氧化铱、氢氧化铱、氧化钒、氢氧化钒、氧化铅或氢氧化铅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147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