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跑鞋及其分段叠加嵌套式鞋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30112.5 | 申请日: | 201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1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升;吴荣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13/14 | 分类号: | A43B13/14;A43B13/18;A43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21 | 代理人: | 王卫东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跑鞋 及其 分段 叠加 嵌套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鞋,具体涉及一种跑鞋及其分段叠加嵌套式鞋底。
背景技术
运动鞋的缓震反弹性能与鞋底压缩形变大小和恢复原状性能有关,与鞋底材料的性能也有必然关系,一般认为鞋底压缩形变越大,压缩形变恢复原状的性能越强,鞋底的缓震反弹性能越好,鞋底的能量回馈性能也越好,但反弹性能与稳定支撑性能是成反比的,在鞋底压缩变形过程中,鞋底对足部的稳定支撑性能急剧降低,存在足部损伤的风险。
根据鸿星尔克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人体足部的运动过程是内旋的过程,即足底受力顺序为:后跟外侧—后跟内侧—足中部—前脚掌外侧—前脚掌内侧—大脚趾,按照上述顺序依次受力且依次离地。但现有的运动鞋一般并未有良好的稳定性,传递压力的效率也较低,容易造成足部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运动鞋存在稳定性较差、传递压力的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分段叠加嵌套式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围设置在所述上底的内外两侧和底面上,所述下底从前到后依次设多个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由所述上底先向后延伸再向前弯折而成,且各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V字形凹槽,前一所述支撑体的尾部的尖头端与后侧所述支撑体的开口端连接固定,两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嵌有反弹体。
在上述方案中,鞋底前侧第二个及其之后的各所述支撑体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朝向鞋底前侧的镂空角,且所述镂空角在40~60°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之间形成反弹角,所述反弹角在20~30°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V字形凹槽的V形开口角度在80~100°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各所述支撑体的底面从前到后逐渐上升,其尾部的尖头端与水平面形成上升角,且所述上升角在20~30°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底的上缘呈波浪形,包括多个相间设置的凸弧和凹弧,其中所述凸弧为所述第一支撑部向上延伸而成。
在上述方案中,处于鞋底最前侧的所述支撑体的前缘与所述上底平齐,处于鞋底最后的所述支撑体的后缘与所述上底平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底由发泡EVA制成,所述反弹体由TPU发泡吹制而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体的底面上设有耐磨橡胶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跑鞋,包括鞋面和上述结构的鞋底。
本发明,下底的各支撑体之间设有镂空的V字形凹槽,各支撑体的尾部的尖头端与后侧支撑体的开口端连接固定,两第一支撑部之间嵌有反弹体,采用依次分段叠加嵌套设计,实现鞋底的支撑体和反弹体的最大形变能量回馈,并通过支撑体实现稳定支撑性能,鞋底可实现依次受压变形提供缓冲减震,并依次回弹提供反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反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分段叠加嵌套式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下底包围设置在上底的内外两侧和底面上,下底从前到后依次设有多个支撑体,支撑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由上底先向后延伸再向前弯折而成,且各支撑体之间设有V字形凹槽10,前一支撑体的尾部的尖头端与后侧支撑体的开口端通过粘连部13连接固定,两第一支撑部11之间嵌有反弹体20。
本发明中,将支撑体的数目设置为7个。
优选的,鞋底前侧第二个及其之后的各支撑体上,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形成朝向鞋底前侧的镂空角a,且镂空角a在40~60°之间。镂空角a使得鞋底受到压力时,镂空角a变小,具有蓄能作用。
优选的,第二支撑部1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之间形成反弹角b,反弹角b在20~30°之间。第二支撑部12的结构特点能保证其承接第一支撑部11的压力,又能与地面贴合,便于蓄能。
优选的,V字形凹槽10的V形开口角度c在80~100°之间,利于增大鞋底的摩擦力。
优选的,如图3所示,各支撑体的底面从前到后逐渐上升,其尾部的尖头端与水平面形成上升角d,且上升角d在20~30°之间。这种结构使得增大地面摩擦力的同时还能起到变形蓄能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01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老年人散步使用的拐杖
- 下一篇:一种智能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