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6487.6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14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覃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G08G1/01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林米良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员疲劳 疲劳指数 匹配 数据匹配 监测 疲劳系数 修正 汽车技术领域 时间修正系数 车道线信息 方向盘转角 分析处理 技术监测 修正系数 预先存储 准确率 提示 采集 驾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监测疲劳系数不准确的问题。本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初始匹配疲劳指数:将当前采集的车道线信息和方向盘转角信息分别进行分析处理后与预先存储的基础疲劳指数进行对比,从而获取初始匹配疲劳指数;步骤二、修正初始匹配疲劳指数:根据驾驶员修正系数和驾驶时间修正系数对初始匹配疲劳指数进行修正,进而得出匹配疲劳指数;步骤三、获取驾驶员疲劳系数:根据实际疲劳系数对匹配疲劳指数进行修正得出驾驶员疲劳系数,在根据得出的驾驶员疲劳系数进行相应提示。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驾驶员疲劳监测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如驾驶人处于轻微疲劳时,会出现换档不及时、不准确;驾驶人处于中度疲劳时,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驾驶人处于重度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间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如果驾驶人在疲劳后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针对疲劳驾驶的问题,现有的一些车辆上都安装了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可以监测驾驶员的状态,当驾驶员疲劳的时候,对驾驶员进行提醒,避免疲劳驾驶。对于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行车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大多是基于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员的面部来识别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由于图像识别技术自身的限制,面部表情的识别准确率不高,这将使得疲劳监测的准确率降低,导致这种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的意义大大降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有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疲劳驾驶时间指标的监测系统和方法【申请号:CN201510133545.4】,该系统包括:设置在车内的车载终端以及用于与其进行通讯的监控中心,车载终端包括卫星定位数据采集模块、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通讯模块、警示模块;监控中心包括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存储预处理后数据的数据库;用于计算驾驶员当前连续驾驶时长和当日累计驾驶时长的时间指标计算模块;用于进行预警判定并与车载终端的警示模块进行通讯的预警判断模块;用于进行报警判断的报警判断模块;用于显示报警信息和发出报警声音的报警响应模块。本发明虽然能通过计算驾驶时长来对疲劳驾驶进行报警,但是只通过计算驾驶时长来判断是否疲劳驾驶,检测精确度低,而且对于不同年龄的驾驶人,其疲劳驾驶的时长是不同的,且在不同时间段驾驶时的疲劳程度也是不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驾驶员疲劳监测的准确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线下数据匹配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初始匹配疲劳指数:将当前采集的车道线信息和方向盘转角信息分别进行分析处理后与预先存储的基础疲劳指数进行对比,从而获取初始匹配疲劳指数;
步骤二、修正初始匹配疲劳指数:将采集的驾驶员身份信息和驾驶时间信息分别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驾驶员修正系数和驾驶时间修正系数,再根据驾驶员修正系数和驾驶时间修正系数对初始匹配疲劳指数进行修正,进而得出匹配疲劳指数;
步骤三、获取驾驶员疲劳系数:将当前采集的车道线信息和方向盘转角信息分别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无意识偏离分析结果和转向角分析结果,进而根据得出的无意识偏离分析结果和转向角分析结果计算出驾驶员的实际疲劳系数,再根据该实际疲劳系数对匹配疲劳指数进行修正得出驾驶员疲劳系数,在驾驶员疲劳系数达到预设的疲劳系数值时进行提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64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摇鳍声光报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监所民警的安全警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