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手刹耐久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2217.8 | 申请日: | 2016-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9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倪晋挺;张钱斌;王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耐久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试验检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操作便利而且精度可靠的汽车手刹耐久试验装置,包括台体和安装在台体上的工件安装架、第一滑轮架和第二滑轮架;所述工件安装架上水平设置有由伺服电机驱动转动的主轴,主轴的端部设有用于安装手刹本体的安装盘。本发明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主轴转动,完成拉线的提拉动作和回复弹簧的拉伸和回缩,拉线的自由端通过砝码加载适当载荷,对拉线和回复弹簧都可以进行测试,并且由于整个试验中三个支撑架的高度都可调,因此拉线角度可调,能够调整适应不同的手刹类型,辅助完成手刹耐久试验,保证试验精度并且提高试验效率,便于操作,模拟实际手刹受力过程,误差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试验检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操作便利而且精度可靠的汽车手刹耐久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手刹装置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装置,手刹的类型可以分为机械手刹和电子手刹,机械手刹的主要优点就是成本低,应用灵活,可靠性较高,电子手刹的主要优点是外形简洁美观,使用方便,中高端的车上电子手刹是常见的配置。从目前汽车上来看由于成本限制,大部分中低端的汽车应用的仍是机械手刹装置。手刹装置主要由手柄、钢丝拉线、回复弹簧等部件组成。
手刹的专业称呼是辅助制动器,与制动器的原理不同,其是采用钢丝拉线连接到制动蹄上,以对车子进行制动。具体的,手刹对于小型汽车来说,有的设计在变速箱后,与传动轴连接的地方有个制动鼓(也有盘式制动的),拉动手刹后它利用一个液压辅助缸来推动车下边的液压总缸运动,然后带动气阀,制动传动轴,当完成制动传动轴后如果是普通的卡车则利用手刹杆的钢索拉动来实现长期制动,如果是比较高档的卡车则使用电控制,当手刹介入工作的时候,有一个电动机也同时启动,在空气制动完成后电动机就会拉紧钢索并且锁定。
手刹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平时停车时忘记拉手刹,车辆容易出现溜动,后果非常严重。坡道起步、驻车、等待红绿灯的时候都应该拉起手刹。
长期使用手刹会使钢丝产生塑形变形,由于这种变形是不可恢复的,所以长期的应用会使手刹的制动效率降低,手刹的制动行程也会增加。与手刹配套使用的还有回复弹簧,当手刹工作时候,拉起手刹,弹簧在拉力作用下会被拉长,手刹放开的时候弹簧回复原长,长期使用弹簧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形。既然手刹那么重要,应用那么频繁,所以手刹在出厂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测试,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耐久试验,如何方便的对手刹进行耐久性测试就是摆在设计工程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能够通过一种装置来模拟手刹实际的工作过程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一种汽车手刹耐久试验装置,该装置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主轴转动,完成拉线的提拉动作和回复弹簧的拉伸和回缩,拉线的自由端通过砝码加载适当载荷,对拉线和回复弹簧都可以进行测试,并且由于整个试验中三个支撑架的高度都可调,因此拉线角度可调,能够调整适应不同的手刹类型,辅助完成手刹耐久试验,保证试验精度并且提高试验效率,便于操作,模拟实际手刹受力过程,误差较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手刹耐久试验装置,包括台体和安装在台体上的工件安装架、第一滑轮架和第二滑轮架;所述工件安装架上水平设置有由伺服电机驱动转动的主轴,主轴的端部设有用于安装手刹本体的安装盘;回复弹簧的一端与手刹本体连接,另一端与台体连接;所述主轴的中部安装有用于固定拉线的挂钩,拉线的一端与挂钩连接,另一端依次跨过第一滑轮架和第二滑轮架并连接有配重砝码呈自由下垂状悬置于台体外。
进一步地,还配置有用于控制伺服电机工作的可编程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工件安装架、第一滑轮架和第二滑轮架均包括有固定座、伸缩杆和锁紧销;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有带安装孔的法兰,固定座通过螺栓与台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供伸缩杆垂直穿过的导向孔;所述固定座和伸缩杆上均开设有高度调节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22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