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化砖背胶及其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6670.1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冯黎喆;杨志;葛峰;林志超;张凯;耿玉晓;鲁晴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魏亮芳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化砖背胶 重量百分比 制备 附着力 硅酸盐水泥 纳米氧化硅 有机硅粉末 苯丙乳液 丁苯乳液 渗透性强 纤维素醚 粘合效果 玻化砖 防霉剂 兼容性 减水剂 相容性 消泡剂 增强剂 憎水剂 粘结层 粘结力 重量比 粉体 和粉 河砂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化砖背胶及其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所述玻化砖背胶由液体组分和粉体组分按照重量比为1∶2~2.5的比例组成;所述液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丁苯乳液35~45%,苯丙乳液30~40%,水20~30%,增强剂1.5~2.5%,防霉剂0.5~1%,消泡剂0.5~1%,憎水剂0.5~1%;所述粉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硅酸盐水泥40~50%,河砂45~55%,纤维素醚0.5~1%,减水剂0.5~1%,有机硅粉末1~1.5%,纳米氧化硅1~1.5%;本发明的玻化砖背胶可使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形成极佳的相容性和极强的粘结力,具有极佳的兼容性和粘合效果;渗透性强,附着力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试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背胶及其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玻化砖背胶及其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玻化砖具有密度大、硬度高、吸水低、耐酸碱性好、材质致密、空隙少等特点,在目前的建筑装饰施工中,通常采用水泥砂浆或瓷砖胶来进行粘贴。但因玻化砖与水泥基粘结材料间的兼容性极差,粘贴效果不佳,导致玻化砖在粘贴后受自身或外力作用时极易出现空鼓、脱落现象。
为了更好地增加水泥砂浆或者瓷砖胶对玻化砖的粘贴效果,已有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2898069 A)介绍了在玻化砖粘贴前对粘贴面做界面处理的方法,但因界面剂自身强度低、附着力差、耐久性差等原因,整体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不影响现有施工作业习惯的前提下,如何保证玻化砖与水泥基粘结材料之间优异的粘贴性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化砖背胶及其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从而可使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形成极佳的相容性和极强的粘结力,解决了传统工艺下玻化砖粘贴后极易出现的空鼓、脱落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玻化砖背胶,由液体组分和粉体组分按照重量比为1∶2~2.5的比例组成;所述液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丁苯乳液35~45%,苯丙乳液30~40%,水20~30%,增强剂1.5~2.5%,防霉剂0.5~1%,消泡剂0.5~1%,憎水剂0.5~1%;所述粉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硅酸盐水泥40~50%,河砂45~55%,纤维素醚0.5~1%,减水剂0.5~1%,有机硅粉末1~1.5%,纳米氧化硅1~1.5%。
本发明的玻化砖背胶可使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形成极佳的相容性和极强的粘结力,其与水泥基粘结材料间具有极佳的兼容性和粘合效果;在保证粘贴效果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耐水和耐碱能力,经久耐用,解决了传统工艺下玻化砖粘贴后极易出现的空鼓、脱落问题;渗透性强,附着力高,涂层的交联网络结构致密,柔韧且坚固;其中丁苯乳液起到提高材料粘结力的作用,苯丙乳液采起到提高材料柔韧性的作用,憎水剂、有机硅粉末起到增加材料防水性能的作用;纳米氧化硅起到提高粘结强度,增加耐久性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作出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玻化砖背胶由液体组分和粉体组分按照重量比为1∶2.5的比例组成;所述液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丁苯乳液45%,苯丙乳液31%,水20%,增强剂2.5%,防霉剂0.5%,消泡剂0.5%,憎水剂0.5%;所述粉体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硅酸盐水泥50%,河砂46%,纤维素醚0.5%,减水剂0.5%,有机硅粉末1.5%,纳米氧化硅1.5%。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通过该玻化砖背胶铺贴而成的玻化砖铺贴结构的剪切强度更高,拉伸粘结度更高。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纤维素醚为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或甲基羟乙基纤维素醚,优选为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河砂的细度为20~40目,优选为30~4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6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