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弹簧驱动机械臂的两轮自主移动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0783.4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3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岳明;马腾;蒋娟;侯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5/00 | 分类号: | B25J5/00;B25J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馨;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弹簧 驱动 机械 自主 移动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弹簧驱动机械臂的两轮自主移动平台。涉及专利分类 号B25手动工具;轻便机动工具;手动器械的手柄;车间设备;机械手B25J机 械手;装有操纵装置的容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轮式智能车辆(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 领域不断扩大,且该类无人自主探测车辆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工作区域狭 窄、需要经常转向、爬坡等极端情况。为此人们根据需要提出了一种两轮移动 机器人或两轮自主移动平台,该两轮移动机器人具有结构小巧、转向灵活、能 耗小、效率高等特点,适合在复杂多变的非结构化环境(如地震废墟、核辐射 地区设置行星表面等)中执行自主探测任务。机械臂是一种自动化装置,广范 应用于工业制造、医学治疗、军事以及太空探索等领域。尽管它们各自有着不 同的形态以及不同的特点并且发挥这各自的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 的点,就是能够接受指令,精确地定位到三维或者二维空间上的某一点进行作 业。现有技术中的机械臂主要根据工厂或特定场合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其空间 位置固定,所完成的动作固定化,质量大且很少用于车载或具有可移动性。同 时传统机械臂采用电机驱动,机构质量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的一种带有弹簧驱动机械臂的两轮自 主移动平台,包括多个由关节活动连接的子机械臂和承载机械臂的车体;所述 的多个子机械臂组成在竖直方向伸缩的机械臂;
所述的关节内部设有扭转弹簧;
相邻的两子机械臂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吸合部;
折叠状态下:所述的吸合部工作,相邻的两子机械臂在吸合部的作用下贴 合,完成机械臂的折叠;
展开状态下:所述的吸合部停止工作,相邻的两子机械臂在扭转弹簧弹力 的作用下展开至预设角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当机械臂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的吸合部的吸合力 Fp与所述的扭转弹簧的弹力Fe满足如下关系式:
Fp+mg≥Fe
其中,m为处于上方的子机械臂的质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当机械臂处于展开状态时,相邻子机械臂满足如下 关系:
其中,为扭转弹簧26在旋转角时的扭矩,l表示位于上部的子机械臂的质心到关节旋转中心的距离,θ为相邻两子机械臂张角的一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吸合部为电磁铁。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械臂中最上方设有由电机驱动旋转的联接器;最下方 的机械臂末端连接有机械臂向设定方向伸展的姿态调整电机。
更进一步的,所述车体上方设有旋转基座,所述的旋转基座所述的弹簧驱 动机械臂下端的姿态调整电机活动连接;
所述的车体两侧分别通过连杆连接由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轮。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电动轮对称设置在车体两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的弹簧驱动机械臂及安装有该机 械臂的两轮自主移动平台具备如下优点。
1、本发明将两轮自主移动平台与机械臂相结合,能够在充分发挥两轮移动 机器人的转向灵活、能耗小、效率高的特点的同时,使得机械臂作业范围不受 空间位置的约束,更好的发挥机械臂的作用。
2、本发明采用扭转弹簧来驱动机械臂,使得机械臂具有结构简单,质 量小,载荷冲击小,体积小等特点。
3、本发明所设计的带有弹簧驱动机械臂的两轮移动平台适合在非结构 化环境(地震废墟,行星表面等)中进行探测,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 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了直观的反映移动平台的结构,机械臂仅采用包 括2个子机械臂,以机械臂一和机械臂二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07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