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9579.0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0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水平;陆建国;张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国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67 | 分类号: | G05F1/67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1 | 代理人: | 张蓓 |
地址: | 61173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优化 最大 功率 跟踪 方法 | ||
1.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至少包括:多个功率优化模块构成的阵列,阵列中的每一个功率优化模块输入端口与太阳能电池板相连,功率优化模块之间通过无线数据传输链接;功率优化模块串并联阵列输出端与DC/AC逆变器输入端直流电电连接;DC/AC逆变器输出端与交流电网端交流电电连接;串并联阵列中的功率优化模块输入端与光伏组件1输出端电连接;开机之后,功率优化模块首先进行自检和设置等初始化动作,之后对功率优化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电流电压进行采样,计算当前功率优化模块功率值;若无线通讯指令中有数据采集器下发的功率点设置指令,则按照功率点设置要求计算所需占空比,并调整占空比至目标值,然后检测调整之后的功率是否达到设置命令的要求,如果没达到则继续调整,如果已达到则当前程序循环结束,返回主程序;
功率优化模块主程序中如果没有接收到数据采集器下发的功率点设置指令,则增大当前占空比,之后计算占空比增大后功率是否变大,如果功率变大则继续增大占空比,至功率不会变大;
之后功率优化模块减小占空比并计算功率是否变大,如变大则继续减小占空比,如变小则判定已经工作在最大功率点状态;
此时记录当前工作点并通过无线通信将此工作点上报给数据采集器,并完成本次程序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数据采集器中主程序会对阵列中各个功率优化器模块的工作点进行分析,若发现其中某一优化模块功率明显低于其余模块则判断该模块对应电池板被阴影遮挡,此时数据采集器会对该模块所在组串下达功率点指令,使该模块所在组串的其余模块调整其工作点,可以在阴影遮挡情况下产生组串的最大发电量,同时上报阴影遮挡告警给上位机,使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到现场排除阴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功率优化模块包括输入电流电压采样电路(3)、输出电流电压采样电路(5)、PWM驱动电路(4)、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PWM逻辑电路(6)、辅助电源(7)与无线通信电路(8),输入电流电压采样电路(3)的输入端、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的输入端、辅助电源(7)的输入端同时与光伏组件(1)输出端电连接;输入电流电压采样电路(3)的输出端与PWM逻辑电路(6)输入端电连接,PWM逻辑电路(6)至少有两路输入输出控制端分别与无线通信电路(8)和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电连接;在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的输出端电连接有输出电流电压采样电路(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辅助电源(7)产生PWM驱动电路(4)、PWM逻辑电路(6)与无线通信电路(8)需要的电压,供给PWM驱动电路(4)、PWM逻辑电路(6)与无线通信电路(8)的电源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包括前置电容和后置电容,前置电容和后置电容一端同时接地,另一端串联连接有电感L和二极管D,二极管p端接前置电容,二极管n端接后置电容;在电感L和二极管D之间有MOS管的漏极,MOS管的源极与地电位连接,MOS管的栅极与PWM驱动电路(4)输出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前置电容和后置电容或是并联电连接的多个电容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二极管D或是并联连接的两个二极管,正极相连接,负极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优化器的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PWM驱动电路(4)包括两个MOS管和两个三极管,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PWM逻辑电路(6)控制端电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的漏极通过电阻R3与辅助电源(7)电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电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的漏极通过电阻R4与辅助电源(7)电连接;第二MOS管的漏极通过电阻R5与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共同与直流功率变换电路(2)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与辅助电源(7)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国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国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95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