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划伤性漆膜的点状修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1562.0 | 申请日: | 2010-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0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刚仁;岛村勉;门传真木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5/00 | 分类号: | B05D5/00;B05D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蓉珺;林柏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划伤 漆膜 修补 方法 | ||
一种抗划伤性漆膜的点状修补方法,其包括:(a)对其上已涂覆有抗划伤性清漆膜且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进行打磨,(b)用磨料对处于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外侧的待清漆晕涂部分进行打磨,(c)用有色底漆涂覆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d)在不固化所述有色底漆的情况下湿碰湿施加清漆,(e)将已用晕涂剂稀释的清漆施加于待晕涂部分,(f)干燥和(g)对已晕涂的部分进行抛光;其特征在于:(1)上述清漆为异氰酸酯固化类型的两液型漆,和(2)上述晕涂剂包含含有乙氧基丙酸乙酯的溶剂、丙烯酸系树脂、表面活性剂和固化催化剂,所述晕涂剂中的乙氧基丙酸乙酯的量为5‑50质量%,且所述丙烯酸系树脂的含量以固体份计为1‑5质量%。
本申请为申请日2010年8月2日、申请号201080029494.6、发明名称“抗划伤性漆膜的点状修补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划伤性漆膜的点状修补方法。更准确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等的抗划伤性清漆膜的点状修补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容易地抛除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外侧的漆雾,采用该方法清漆膜的薄膜部分不易发生剥离,并且采用该方法可获得点状修补部分和未修补部分之间的分界线难以发现的外观。
[背景技术]
当汽车车身等之上的漆膜出现异常情况如剥离、褪色、划伤等时,使用修补漆材料对其进行修补。广义上,汽车修补可分为边对边修补和点状修补。边对边修补在待修补部分相当大时以及在对汽车零件的中心部分进行修补时实施,用修补漆涂覆整个零件。另一方面,点状修补在待修补部分很小或者在待修补部分的位置不显眼时实施。
点状修补通常包括打磨待修补部分,按照需要涂覆该表面并干燥,然后再次打磨并施加面漆。在该局部涂覆工艺中,用清漆进行晕涂以使得未修补部分的外观不显示出与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的不连续。用清漆进行晕涂是一种在漆雾部分施加已用稀料过度稀释的清漆、晕涂剂与清漆的液体混合物或仅晕涂剂本身,以使得在从修补部分至未修补部分之间存在漆膜厚度梯度并使得少量漆雾沉积在周边部分的方法。干燥后,通过抛光抛除用清漆进行晕涂所产生的周边漆雾。如果该抛光工艺中抛光不足,则不能完全去除漆雾;如果在去除漆雾时抛光过度,则分界线处的清漆将剥离,存在修补痕迹的问题。因此,晕涂和抛光工艺是要求从事修补的人员具有高度技能的工艺。
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对涂覆于汽车车身等之上的面漆膜施加不易被洗车刷等所施加的摩擦力划伤的抗划伤清漆。抗划伤性漆膜为其中漆膜比常规清漆膜硬且不易划伤的类型,或者为由于刷子等的摩擦力而暂时变形然后立即回复其初始形状的回流类型(reflow type)。对于这两种抗划伤性清漆膜而言,由于其非划伤性,修补清漆膜的点状修补中的漆雾抛除工艺很困难,并且存在需要长时间进行抛光工艺以抛除漆雾的问题。此外,对于这类抗划伤性清漆膜而言,由于过度抛光而导致修补分界线处的清漆膜剥离,修补部分和未修补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显露,并且存在不能获得连续外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引用专利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通过将指定的涂料组合物用于面漆而提供了抗划伤性和抛光性。然而,尽管采用该技术提高了作为修补对象的部分的抗划伤性和抛光性,但是存在修补部分外侧的漆雾部分的抛光性不令人满意的缺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能提供连续外观的修补方法—其中当对汽车车身等之上的抗划伤性清漆膜进行局部修补时,修补部分与未修补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无法区分—一直存在强劲的需求。
此外,作为漆膜点状修补方法,描述了一种其中施加用于修补目的且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稀料的方法,所述方法使得修补能以修补部分与围绕该修补部分的涂粉部分的外观为相同修补漆膜的方式容易地进行(例如参见引用专利2)。然而,该方法存在当修补抗划伤性清漆时,修补部分和未修补部分的外观不连续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巴斯夫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15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