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7312.1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00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张莉;姬永生;张领雷;黄国栋;李军;王广;李志勇;李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14 | 分类号: | C01B33/14;C04B22/08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32220 | 代理人: | 张斌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溶胶 前驱 混凝土 强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属于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一定量的纳米材料有利于提高材料性能,且可根据纳米材料特性差异赋予水泥基材料特殊的功能属性,已成为促进水泥基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改性研究主要是将纳米微粒掺入水泥基材料,研究其对材料工作性、水泥石结构特性、力学性质和耐久性的影响。用于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 CaCO3,纳米粘土,纳米 TiO2,纳米 Al2O3,纳米Fe2O3,纳米 ZnO2,碳纳米管,纳米 CuO和纳米 SiO2等,除碳纳米管为一维纳米材料外,其它均为零维纳米颗粒。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改性显著改善水泥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密实材料微结构、提高材料耐久性。
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
(1)经济可行性。虽然纳米微粉的掺量一般为水泥质量的1%-3%时就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加工纳米微粉的成本较高;目前,纳米SiO2约为60000元/吨,若混凝土单方水泥用量为400kg,即使以1%的掺量计算混凝土成本也将增加240元/吨,限制了纳米微粉在混凝土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
(2)纳米材料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导致材料需水性增大,进而影响水泥混凝土新拌物的流变性。掺少量纳米Si02(0.5%)对混凝上的坍落度影响不大,当掺量增加后,需水量急剧增大,当掺量8%时,需水量增大一倍。
(3) 纳米微粉必须充分均匀分散到水泥浆或混凝土拌合物中,才能有效发挥纳米微粉的潜力,但要实现均匀分散,即使采用高效减水剂,仍比较困难,如何实现纳米微粉的良好分散也是需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4)纳米颗粒虽然能显著提高水泥基材料早期力学性能,但对后期力学性能发展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当纳米颗粒掺量超过一定值时,对强度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用于解决传统的纳米材料制备复杂、成本较高、分散困难、后期强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将水玻璃边搅拌边加入酸性介质溶液中,混合均匀,控制pH值在4.5-5.2,既得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
所述的水玻璃为模数2.8-3.5、波美度35-45%的钠水玻璃;
所述的酸性介质为盐酸,硫酸或硝酸。
所述的酸性介质溶液的质量分数浓度10-20%。
本发明基本原理:水玻璃和酸性介质反应,生成弱酸性的纳米SiO2前驱溶液即为该混凝土强效剂;该强效剂以溶液的形式和减水剂及拌合用水掺在一起,搅拌均匀后加入;随着水泥的水化和自由水的挥发,纳米SiO2析出形成硅溶胶;硅溶胶中SiO2呈纳米级,且在混凝土中分散均匀,起到纳米粉体改性混凝土更好的效果。
本发明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中,无需添加散剂,原因在于:活性SiO2易溶于酸性介质中。酸性介质的pH值较低,随着水玻璃的加入,溶液的pH值逐步升高,在溶液pH值大于5.5时才会有纳米SiO2颗粒析出形成溶胶悬浊液,纳米SiO2颗粒析出的临界pH值随酸性介质的种类和溶液浓度而变化。由于该混凝土强效剂的pH值为5左右,尚未达到纳米SiO2颗粒析出的临界pH值,为纳米SiO2的前驱溶液而非悬浊液,所以无需添加分散剂。
本发明纳米酸溶胶前驱混凝土强效剂的使用方法:按胶凝材料用量的按质量分数2-3%的比例添加混凝土强效剂(以SiO2计);在新拌混凝土制备时,将强效剂和减水剂及拌合用水掺在一起,搅拌均匀后加入混凝土中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成本低,不仅远低于纳米材料,而且也低于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
(2)分散均匀,以溶液的形式加入到拌合用水中,分散均匀。
(3) 增强混凝土的强度,1d强度提高50-80%;3 d强度提高30-60%;28d强度提高10-20%。
(4)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送性能;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碳化和抗氯离子侵蚀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