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1995.X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翔;范丽娟;田娜;陈立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4;H01M4/62;H01M4/139;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英智伟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1 | 代理人: | 刘丹妮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正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还含有富锂化合物,所述富锂化合物在所述锂离子电池化成充电时分解并释放出锂离子;所述富锂化合物为碳酸锂复合物;所述碳酸锂复合物包含碳酸锂和尖晶石钴酸锂,所述尖晶石钴酸锂的平均粒径为50~10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在化成充电时还释放选自气体、碳和具有电化学储锂活性的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占的质量比为0.5%~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占的质量比为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0.5~10):(80~89.5):5: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3:87:5: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化成充电截止电位高于所述富锂化合物分解并释放出锂离子的电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为碳酸锂复合物,所述化成充电截止电位在4.1V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为碳酸锂复合物,所述化成充电截止电位在4.3V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化合物为碳酸锂复合物,所述化成充电截止电位在4.5V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锂的平均粒径为20~500n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锂的平均粒径为50~200n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尖晶石钴酸锂的平均粒径为100~500n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尖晶石钴酸锂占所述碳酸锂复合物的质量的0~7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尖晶石钴酸锂占所述碳酸锂复合物的质量的20~5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选自磷酸铁锂、锰酸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酸锂、镍锰酸锂、磷酸锰锂、磷酸钴锂、磷酸钒锂、硅酸铁锂和硅酸钴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剂选自导电碳黑、碳纳米管、碳纤维和石墨类导电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剂选自超级碳黑、碳纳米管、碳纤维和石墨类导电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199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