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排气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7922.8 | 申请日: | 2016-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5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贾保献;房旭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润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排气 消音器 | ||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内燃机排气消音器,第一、第二、第三隔板将消音器自左到右分隔为第二气室、第一气室、第四气室和第三气室;进气管穿过密封壳体进入第二气室后通入第一气室,第一隔板上设置有排气孔或者第二导气管,用以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通过第三导气管连通;第三隔板上设置有排气孔或者第四导气管,用以连通第三气室和第四气室;出气管穿过第三气室连通第四气室。本专利通过将排出的气体排气方向多次变化,减少了共振现象;气体的压降总体上是通过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第三气室、第四气室依次降低,使得气体压力避免了剧烈变化,使得排气相对均匀,基本避免了回气现象;消音器体积更小,比现有消音器减少体积三分之一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器技术,特别是一种内燃机排气消音器。
背景技术
排气管的作用就是把废气从引擎燃烧室排出,引擎的排气由于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排气的气浪是一波一波地排出的,如果排气管的直径较小,那么排出气浪的每一波都会在排气管内部形式较大的压力,当这一波气浪在排气管中开始向外排放时,对后一波气浪就会形成一个负压力,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回压。回压的大小决定了引擎的最佳排气领域,如果回压越大,引擎在低转速的气浪由于受前一波气浪的影响,就会越快被前一波气浪的负压力吸出,也就是说排气效果越好,但是当引擎到达高转数时,由于排气管的直径较小,造成的就是排气管内的压力不但不能尽快吸出下一波气浪,反而对每一波浪的排出造成了相当的阻力,而且每一波气浪之间互相影响,造成排气不畅顺,从而降低了引擎的性能,这个时候,选用直径较大的排气管就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优点:噪音小、低速扭力佳;缺点:高速时废气无法快速排出、引响引擎动力输出。
回压指的就是,气体前进的时候,同时对后方气体造成的压力。引擎的排气做动,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是靠密集的一次又一次密度很高的气体,让前方气团与后方的气团之间形成负压力状态。假如前后气团的距离适当,那中间的负压力就会马上吸引下一次的气团,形成了往前方牵引的力量,这种衔接最为顺畅,让引擎的力量输出发挥的最极致的效益就得靠适当的回压。
相反,如果回压不足,造成前后气团的距离太过相近。那就变成前方气体會阻碍了后方气体的前进,这样会在排气上相对性的因为气体互相阻碍,回压过大,造成引擎输出上面的阻碍。
全回压排气管:主要是靠管内的格板消音器或管子的容积变化来产生一种会返回汽缸的压力,当发动机点火后,活塞开始径行动力行程,而排气门会在活塞到达下死点前就会打开。这时,管内的回压会挡住废气冲出,让混合气能够达到完全燃烧。但回压过强,会造成废气无法完全排出汽缸,造成废气与混合气一起燃烧降低燃烧效率。当然最直接的就是影响马力输出。优点:噪音小,低速扭力佳;缺点:高速时废气无法快速排出,影响引擎动力输出;音量:低。
半回压排气管:这种管子回压的力量较低,排气的顺度比回压管好。简单的说,是介于回压管与直通管之间,有适度的回压来取得起步扭力,排气顺度比回压管佳,中高转速扭力也比回压管大。优点:起中尾速扭力表现不错;缺点:噪音偏大,音量较大。
ZL201310485575.2涉及一种小型内燃机的消音器,其包括上盖、隔板和下盖,上盖和隔板之间为第一腔室,隔板和下盖之间是第二腔室,所述上盖上设有进气口,所述下盖上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一腔室包括扩张室,其设置在隔板上,扩张室由隔板向第二腔室突出,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容积比值为K,1.5≤K≤2.0。与同排量或相近排量的小型内燃机的消音器相比,本发明通过改善气体在消音器内的流动路径和改变腔室的容积比,使得消音器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同时降低消音器出气口的温度。
ZL00802848.6公开了一种能有效衰减排气声和防止功率输出降低、使废气流动无阻并产生涡流的内燃机用消音器,这种内燃机用消音器有一个壳体、一个涡流扩散装置、一个涡流产生缸、和一个涡流产生元件,涡流扩散装置安装在壳体上,并连接在排气入口管上,涡流产生缸定位在壳体上并从另一侧伸到外面,并在其外端装有尾管,涡流产生元件轴向安装在涡流产生缸上。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润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润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79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装置
- 下一篇: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曲轴箱通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