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脂浸出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6705.2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0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谭天伟;孔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刘烽;桑胜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脂 浸出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分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脂浸出工艺以及基于该工艺的油 脂浸出装置。
背景技术
植物油脂是当前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食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达6534万吨,比2013年同期增长 5%,比2010年增长67%。这项数据体现了植物油脂在中国具有非常广大的市场。 在众多的油料作物中,大豆油以其丰厚的原料供给量成为了食用植物油市场上最 主要的产品,类似的产品还有棕榈仁油和米糠油等等,对于这类油料的提取工艺, 膨化浸出工艺被公认为是效率高、利润率高的提取方法,适合大宗生产。
传统的膨化浸出工艺,在油料经过膨化预处理之后,进入浸出工段,油脂提 取后产生的含溶剂混合油、含溶剂的油料粕均采用减压蒸发、蒸汽汽提的工艺进 行溶剂分离,混合蒸汽经过冷凝后产生的不凝气通过有机溶剂(石蜡油、植物油) 对流传质后,尾气排空,冷凝后的凝液去分水器经过分水处理后回收有机溶剂, 而有机废水则经过处理后排放。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背景下, 如何减少该过程的能量消耗、减少废水的产生,从而有效降低成本成为了决定油 脂生产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如何在保证毛油收率的同时又能降低浸 出工艺过程的能量消耗、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并降低运行成本则是本领域技术人 员一直渴望解决而至今未能获得成功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脂浸出 工艺,该工艺将氮气气提技术应用于含溶剂的油料粕的脱溶过程,将气体膜分离 技术用于不凝气中有机溶剂的回收过程,从而大幅降低浸出工艺中的能量消耗 以及有机废水的产生,并在保证毛油产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其生产的运行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油脂浸出工艺的油脂浸出装置,该装置可以较好的 实现上述方法的操作。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脂浸出工艺,其包括:
过程A,在溶剂存在下对油料料坯进行浸出处理,获得混合油和含溶剂的油 料粕;
过程B,对混合油进行蒸发处理,获得毛油和蒸发溶剂蒸汽;
过程C,对含溶剂的油料粕进行蒸脱处理,获得粗油料粕和蒸脱溶剂蒸汽混 合物;
其中,所述蒸脱处理通过向脱溶层通入氮气进行。
根据本发明,所述氮气的通入量为23-27m3/吨含溶剂的油料粕。优选所述氮 气的通入量为23-24.5m3/吨含溶剂的油料粕。进一步优选所述氮气的通入量为 24.5m3/吨含溶剂的油料粕。本发明的过程C中的氮气的通入量是根据氮气和正己 烷溶剂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以及大量试验来确定的;该过程中要求通入的氮气的量 刚好可以满足将含溶剂的油料粕中的溶剂脱除;如果氮气的通入量过大,例如大 于27m3/吨含溶剂的油料粕,会造成氮气循环过程运行成本提高,而如果氮气的 通入量过低,例如低于23m3/吨含溶剂的油料粕,则会造成含溶剂的油料粕中溶 剂脱除不彻底。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在过程C中,含溶剂的油料粕的 处理量为8.17吨/小时,则氮气的通入量约为200m3/小时。
根据本发明,所述蒸脱处理的操作温度为50-55℃。优选所述蒸脱处理的操 作温度为50-53℃。进一步优选所述蒸脱处理的操作温度为53℃。本发明人经过 试验研究发现,本发明的过程C中的蒸脱处理的操作温度选择比经过浸出处理后 得到的含溶剂的油料粕的温度(约50℃)略高的温度范围可以实现在能量损失较 低的条件下进行脱溶操作;如果温度选择较低,例如低于50℃,会损失含溶剂的 油料粕中的部分能量;如果选择温度过高,例如高于53℃,则会造成过程换热工 程成本升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脱处理的操作压力为0.05-0.07MPa。优选 所述蒸脱处理的操作压力为0.05MPa。本发明的过程C中的蒸脱处理的操作压力 是根据所通入的氮气和正己烷溶剂的气液相平衡关系、蒸脱处理的操作温度以及 大量试验来确定的;该过程中要求在约53℃条件下实现脱溶操作需提供的适度压 力条件;如果压力选择过高,例如高于0.07Mpa,会导致含溶剂的油料粕溶剂脱 除机不彻底,如果压力选择过低,例如低于0.05Mpa,则造成不必要的能耗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67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