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7497.3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00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1/1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4309 | 代理人: | 刘辉,廉红果 |
地址: | 36102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轮车用 充气 轮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胎面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以往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1’由倾斜设置的花纹主沟10’和花纹副沟(11’、12’)组成,花纹主沟10’由靠近胎面中心往胎肩倾斜延伸,可确保排水性能。为了分散花纹块刚性,提高直行操控和过弯湿地抓地性能,在相邻花纹主沟10’之间增加倾斜的花纹副沟,其中直行接地区域采用窄花纹副沟11’设计,过弯区域采用宽花纹副沟12’设计,各花纹副沟与花纹主沟同向倾斜设计,可确保排水性能。但如此设置,直行接地区域花纹陆比较大,花纹刚性强,花纹边缘成分低,牵引性能不佳,另外过弯区域花纹沟较宽,花纹陆比较低,花纹刚性弱,侧倾特性不充分,无法有效过弯。基于以上问题,拟设计一款优化之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样式来兼顾轮胎的牵引性能和侧倾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确保排水性能的同时可提高轮胎牵引性能和侧倾特性的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轮胎胎面由交错分布在胎面左右两侧的花纹主沟和分别连接在上下两相邻花纹主沟之间的花纹副沟组组成,所述花纹主沟从靠近胎面中心的位置往胎肩方向朝下倾斜延伸,且花纹主沟由相连成一体的上凸弧形沟、下凸弧形沟和花纹短沟形成,所述花纹副沟组包括由胎面中心往外侧依次排列的第一花纹副沟、第二花纹副沟以及第三花纹副沟。
所述花纹主沟的下凸弧形沟和上凸弧形沟的凸凹方向相反,所述花纹短沟由下凸弧形沟的前端往胎面中心斜向下延伸且与所述下凸弧形沟之间形成折角。
所述第一花纹副沟将所述花纹短沟靠轴向内侧的尾端与相邻花纹主沟中的下凸弧形沟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花纹副沟的下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与其上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的比值设置为0.45~0.65。
所述第二花纹副沟将下凸弧形沟靠轴向外侧的前端与相邻花纹主沟中的上凸弧形沟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花纹副沟的下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与其上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的比值设置为0.3~0.45。
所述第一花纹副沟、第二花纹副沟分为两段沟宽不一的窄混合花纹沟和宽混合花纹沟。
所述第三花纹副沟将上凸弧形沟靠轴向外侧的前端与相邻花纹主沟中的上凸弧形沟的尾端相连通,所述第三花纹副沟为开口朝向胎肩的“V”型沟,形成两头尖中间宽的花纹沟。
所述第三花纹副沟的下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与其上端距胎面中心的轴向长度的比值设置为0.75~0.9。
所述窄混合花纹沟的沟宽小于所述宽混合花纹沟的沟宽,所述宽混合花纹沟的沟宽小于花纹主沟的沟宽,其沟宽落差值为0.5mm~2.0mm。
所述窄混合花纹沟的沟深小于所述宽混合花纹沟的沟深,所述宽混合花纹沟的沟深小于所述花纹主沟的沟深,其沟深落差值为0.5mm~2.0mm。
所述第三花纹副沟的两头沟沟宽小于中间沟沟宽,中间沟沟宽小于所述花纹主沟沟宽,其沟宽落差值为0.5~2.0mm,且第三花纹副沟的沟深大于所述宽混合花纹沟的沟深,第三花纹副沟的沟深小于花纹主沟的沟深,其沟深落差值为0.5mm~2.0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轮胎的胎面花纹结构优化设计来改善,轮胎胎面由倾斜设置的花纹主沟和花纹副沟组组成,花纹主沟呈交错设置,可确保排水性能,提升轮胎牵引性能。在相邻花纹主沟之间增加花纹副沟组,花纹副沟组由三条花纹副沟间隔排列而成,可进一步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提升轮胎侧倾特性,各花纹副沟与花纹主沟形成大跨距花纹沟,可确保排水性能。
2、第一花纹副沟和第二花纹副沟是两段沟宽大小不一的混合花纹沟,第三花纹副沟采用两头尖中间宽的倒“V”型设计,其花纹边缘成分高,牵引性能佳,同时利用由窄渐宽的沟宽及由浅渐深的沟深变换设计,可确保直行接地区域、中间区域和胎肩区域花纹陆比及刚性,提高直行、直行转过弯区域和胎肩区域的侧倾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以往例之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之轮胎胎面花纹主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之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之A-A’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之B-B’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之C-C’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之D-D’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74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