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弹射起飞撞网回收的无人机总体布局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5095.1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7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侯中喜;郭正;陈立立;杨希祥;李晓华;汪文凯;郭天豪;柳兆伟;刘多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9/02 | 分类号: | B64C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胡伟华;张小雪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射 起飞 回收 无人机 总体布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弹射起飞撞网回收的无人机总 体布局。
背景技术
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很多行业的发展。但一般的无人机在高原的应 用又有很大限制,在高海拔地区飞行时,由于温度低、大气密度低,油动小型 无人机的发动机燃油燃烧不充分。而稀薄的高海拔地区,常规无人机的布局也 在高原的应用很受限制。
现有无人机系统一般采用弹射起飞或者滑跑起飞和撞网回收、滑跑着陆或 者机腹擦地着陆方式。采用滑跑方式着落要求无人机安装有起落架,起落架结 构重量较大,大大减小了无人机的有效载荷量;另一方面,无人机的滑跑着陆 需要较长且平坦的跑道,在山区或者舰船上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无人机采 用撞网回收着陆方式时,无人机要承受撞网的冲击力,其结构容易在撞网回收 过程中受到损坏而影响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弹射起飞撞网回收的无人机总 体布局。其采用弹射起飞和撞网回收,能够适应各自恶劣环境,并且能够在撞 网回收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冲击力而不易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弹射起飞撞网回收的无人机总体布局,包括机头、机身、机翼、螺 旋桨、尾管、平尾和垂尾,所述机身为腹部为平面,所述机翼安装在机身的上, 所述机身的尾部安装有尾管和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安装在机身尾部的上端,所 述尾管安装在机身尾部的下端且尾管的底部与机身的腹部平面齐平,螺旋桨的 桨叶位于竖直方向时距尾管最近的桨叶与尾管保持有间距,所述机身的腹部设 置有能够供无人机实现弹射起飞的弹射挂点,所述机身与机翼、机身与尾管、 尾管与平尾直接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机头能够安装搭载云台,云台安置在机头的整流罩 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诉机翼采用SD7032翼型,机翼采用带有上反角的上 单翼结构形式。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机翼可拆卸安装在靠近机身后端的上侧,所述机身 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机翼的U形卡槽,所述机翼上相应设有与U形卡 槽配合的挂点,机翼上的挂点卡入U形卡槽中实现定位,机翼与机身之间还通 过螺栓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机翼的下表面与安装机翼位置的机身的上表面是相 互贴合的。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机身包括碳纤维夹心外壳以及外壳内部的刚性隔框, 所述弹射挂点通过多个螺栓穿过机身外壳直接紧固到外壳内部的刚性隔框上, 且所述弹性挂点的安装位置位于机身重心的后方。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弹性挂点的安装位置位于机身重心后方的4.45mm 处。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平尾为全动平尾,且平尾下置,平尾与尾管平齐。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垂尾粘接在尾管上,垂尾的壳体下部制作有与尾管配 合的裙边,裙边包覆在尾管上,通过粘接将整个垂尾与尾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螺旋桨以及螺旋桨的驱动电机安装在机身尾部的上 端,所述电机安装在机身上的电机安装架上,所述螺旋桨直接安装在电机的承 力轴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所述螺旋桨以及螺旋桨的驱动电机均安装在机身的尾部,这种背推式的 动力装置有利于撞网回收,避免在撞网回收过程中螺旋桨直接与撞网装置撞击 而受到损坏。
2、上单翼的结构布局与背推螺旋桨保证推力与阻力共面,增加纵向稳定性。
3、所述机翼与机身通过机身上的U型卡槽以及机翼上的挂点卡装定位, 所述U型卡槽的卡槽口朝前,机翼上的挂点向后推入U形卡槽内,这样可利 用飞行时的阻力将机翼更为紧固的固定在机身上。且机翼滑入U型卡槽后通过 尼龙螺栓紧固,具有装卸方便、结构安全的特点
4、本发明中的的机身自带尾管,尾管与机身整体性强。平尾为全动平尾, 平尾与尾管之间均通过快速接口连接,拆卸快速方便,气动效率高,提高了无 人机在高原的操控性能。
5、所述平尾舵机与垂尾舵机都安装在垂尾上,结构简单,同时也便于撞网 回收时降低对无人机的损伤。
6、采用带上反角的上单翼结构,上单翼的结构形式可使机翼能够直接安装 在机身上部,避免穿过机身,可为机身留出更多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5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侧向保护的运输机货舱侧壁座椅
- 下一篇:一种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