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其筛选方法,鉴定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8064.3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越;李红玫;陆涛;刘理想;李秉霞;王齐彦;李祯;董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47/42;A61K41/00;A61K49/14;A61K51/08;A61K9/127;A61K45/00;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内皮 生长因子 受体 vegfr 蛋白 特异性 结合 多肽 筛选 方法 鉴定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肽的筛选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 种能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及上述多肽的 衍生产品在肿瘤靶向给药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信号通路的开发的分子靶向药物,层出不 穷。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局限性开始突显,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问题的存 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TDDS), 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 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可使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 从而减少用药量,增加用药安全性,是目前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其中,靶向给 药系统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和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被动靶向是一种基于肿瘤组织的EPR(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使递药 系统靶向分布于肿瘤组织的策略,但是不均匀的粒径分布使得微粒进入血液循环 后,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而蓄积于肝、脾等器官产生毒性,而致密的 肿瘤细胞外基质以及较高的肿瘤间质压极大地阻碍了药物进入肿瘤深层,造成肿 瘤内药物的不均匀分布,为肿瘤的治愈又增加了难度。因而,借助肿瘤组织高表 达的特异性受体的介导作用,增加递药系统在肿瘤组织、细胞或细胞器内分布的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小分子多肽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活性高、免疫原性低、易于制备等特点,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肿瘤主动靶向治疗。利用肿瘤组织某些异常表达的蛋白,研究 人员筛选出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的高活性小分子肽段,通过氨基酸侧链的功能 基团连接于药物载体,能够显著提高肿瘤药物治疗的疗效。例如,靶向整合素受 体的RGD多肽,靶向血管生成受体的K237多肽,对肿瘤转移和淋巴管生成影 响较大的Lyp-1多肽等修饰的多肽靶向给药系统在癌症治疗领域研究较为深入。 肿瘤靶向多肽不仅在靶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还可以通过与分子成像 试剂偶联,应用于肿瘤分子成像,提高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小分子多肽的发现主要有组合化学肽库,表面展示技术和基于结构的 计算机辅助设计,其中,组合化学肽库的筛选合成周期长,效率较低,不易纯化, 不适合大规模筛选;表面展示技术应用较多的有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细菌展 示等,以噬菌体展示技术为例,它是一种将编码多肽的外源基因或随机序列的 DNA分子群与负责表达噬菌体外壳蛋白的基因融合后,使外源DNA所编码的蛋 白质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外壳表面,导入各种外源基因的一组噬菌体集 合构成一个展示各种外源多肽的噬菌体展示肽库,之后,将噬菌体集合与其各种 靶分子(细胞表面受体、荷瘤小鼠等)进行多轮淘选(panning),实现高通量亲 和筛选活性多肽的方法。但构建库容量大、具有更多生物学意义的氨基酸序列仍 需进一步的改进,且筛选过程繁琐,费时。计算机模拟筛选方法是一种计算机辅 助筛选和化学合成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肿瘤过度表达的蛋白的晶体结构,选 取可能具有活性的氨基酸片段组成多肽库,用分子对接的方法进行评估虚拟筛 选,缩小实验对象、提高实验筛选命中率。利用化学合成多肽,通过实验的手段 进行验证,为寻找肿瘤靶向分子治疗药物或输送导向“弹头”开辟一条新颖、快 捷、经济的途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80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