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团簇固溶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5232.5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8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娜;郑月红;董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14 | 分类号: | C23C14/14;C23C14/16;C23C14/35;C23C14/58;C22C9/06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团簇 高硬度 原子百分比 合金元素 模型稳定 电阻率 固溶 制备 新材料技术领域 低电阻率 固定的 可控制 中合金 溅射 合金 保证 | ||
一种用团簇固溶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新材料技术领域。在含N气氛中溅射薄膜,将一定团簇比例的(Ni,Nb)添加到Cu中以稳定N,调节合金元素的比例,可控制固定的N含量,使Cu合金薄膜中Nb/Ni原子百分比为0.5/12~2/12,Nb、Ni与N的原子百分比总含量为2~6%,进而调节薄膜的硬度和电阻率。该Cu合金薄膜有如下特点:1、Cu薄膜中添加团簇比例的合金元素以稳定N,在保证硬度的同时兼顾较低电阻率;2、可通过调节团簇中合金元素的比例,控制最终稳定的N含量,进而调节Cu合金薄膜的硬度和电阻率。具有高硬度的Cu合金薄膜适宜用在Cu及其合金的表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团簇固溶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新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Cu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纯Cu硬度较低,块体大晶粒时其硬度仅为0.65GPa,因此该材料不能在强度要求高的条件下服役。提高Cu硬度首先可以引入其他的合金元素,但会牺牲其低电阻率。尤其是大多数用于提高Cu硬度的合金元素,在Cu中的室温固溶度都很小或不存在,固溶度见“赵杰.材料科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中介绍,因此这类强化元素的添加量通常为1wt.%左右,对硬度的提高不明显;若大量添加这类元素,例如Cr,采用传统的熔炼方法制备合金时,根本无法固溶或弥散分布在Cu中,而是以团状聚集的状态存在,这样会导致合金致硬度的不均匀,同时大大提高其电阻率。基于此,提高Cu硬度的同时兼顾其导电性能,最好的方法还是进行Cu的表面改善。
参照其他合金体系,如Fe基材料,可采用表面渗氮的方法提高表面硬度,但是铜氮化合物本身的分解温度介于100~470℃之间,所以在普通的渗氮工艺中(渗氮温度480~550℃),很难使N在Cu中稳定存在,因此直接渗氮的方法提高Cu的硬度是不可行的。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利用成分设计原理选择合适的合金元素,将氮固定在Cu中且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提高其表面硬度的同时对芯部的导电性能不产生影响。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设计的Cu-Ni-M(M=Cr、Mo、Nb和Cr+Fe等)合金,在改变M/Ni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合金元素稳定固溶或弥散析出的有效控制,所以采用团簇比例的添加方法,通过Ni的作用可将难溶于Cu的合金元素均匀分布在Cu中。进一步如果合理选择第三组元M,如Nb与N有强负混合焓(-174kJ/mol),就可以借助团簇将N弥散均匀分布于Cu中稳定存在。因此本专利旨在利用Nb与N相对较大的负混合焓以及Ni的作用,将N稳定在Cu中,从而得到硬度较高的含氮Cu合金薄膜,可用于Cu及其合金的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提高Cu硬度的同时兼顾其低电阻率。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含N的气氛中制备一种高硬度的Cu-(Ni,Nb)-N薄膜,其中Nb与Ni是按照团簇比例添加,旨在通过Nb与N较大的负混合焓,使N稳定存在于Cu中,同时Ni与Cu可以无限互溶,且与Nb有较大的负混合焓,这样通过Ni的作用形成稳定的Cu-(Ni,Nb)-N体系,进而提高Cu的硬度。同时通过调节Nb/Ni的比例,可以控制固定的N含量,调节薄膜的硬度和电阻率。总之本发明旨在制备一种用固溶体团簇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在提高硬度的同时兼顾其低电阻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团簇固溶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中Nb/Ni原子百分比为0.5/12~2/12,Nb、Ni与N的原子百分比总含量为2~6%。
所述的一种用团簇固溶模型稳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下列步骤:
(1)采用真空熔炼和铜模吸铸的方法将不同比例的Ni、Nb制成直径为2.9~3.1mm的母合金棒,切成厚为0.9~1.1mm的小片;
(2)将步骤(1)中的小片粘贴在纯铜靶的主溅射区域内,将清洗后的基片放入样品台,调整靶基距为9~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5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