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温致变色功能的高效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1760.3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0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宋国林;王浩;唐国翌;谢子豪;杨艳阳;陈丽杰;洪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09K9/02 | 分类号: | C09K9/02;C09K5/06;B01J13/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汇力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57 | 代理人: | 王锁林,茅秀彬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变色 功能 高效 相变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变储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温致变色功能的新型高效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为解决能源供求失配的矛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高质量储能密度和可再生的相变储能材料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相变储能材料是一种能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发生物态变化(固-液,固-固或气-液)来存储或释放大量潜热的功能材料。但相变储能材料在相变时,液体易流动,易发生泄漏、流失,需要对其进行封装。目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微胶囊技术进行封装处理。
将相变材料封装在微胶囊中就形成了相变储能微胶囊。其壳材一般为一些无机材料、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相变储能微胶囊有效的改善了相变材料易流动、泄漏的缺点,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自20世纪70年代研究以来,相变储能微胶囊在航空航天、太阳能利用、智能调温织物、节能环保建筑等领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目前,对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热导率,调节囊壁材料的强度和抗热震性、耐疲劳老化性上。然而,除此之外,近年来相变储能微胶囊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拓展其功能领域使其多功能化,这样相变储能微胶囊除了能量储存单一功能外,还具有光、电、磁等物理或化学功效的双重功能。中国专利CN103992774A制备了一种以磁性铁氧体/二氧化硅无机杂化材料为壳材,石蜡和高级脂肪族醇、酸、酯类为芯材的微胶囊,这种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既兼具热能储存功能又具有磁性功能。专利CN103992773A以结晶型二氧化钛或元素掺杂结晶型二氧化钛为壳材,得到了一种具有光催化特性的双功能相变储能微胶囊。此外,专利CN10380864A公开了一种具有光致发光特性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目前,就已公开的资料来看,其多功能化主要是采用一些具有光、电、磁功能的无机材料为壳材来实现,虽然采用无机材料为壳材能拓展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功能,且具有导热性能好、阻燃、耐磨等优点,但是单纯用无机材料为壳材,其韧性较差,容易破损,循环使用寿命较短,从而限制了此类微胶囊的推广应用。
有机可逆温致变色材料是一种颜色能随着温度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材料,其变色的原因主要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了晶型或结构转变。这类材料具有热记忆功能,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防伪标记、印刷等领域。通常有机可逆温致变色材料是由电子给予体(决定颜色,发色剂)、电子接受体(决定显色深浅,显色剂)、溶剂(决定变色温度)三部分组成。对于温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其变色性能上,如:颜色变化的多样性、使用稳定性和微胶囊封装等,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作为溶剂的有机物具有一定的相变潜热,提出了既具有变色功能又具有储热能力的变色材料。中国专利号CN102827597A公开了一种热敏变色、储能微胶囊。其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隐色体结晶紫内酯、显色剂双酚A和溶剂十四醇与十六醇的复配体混合物芯材封装在密胺树脂为壳材的微胶囊中。该微胶囊的变色与储能特性都是通过芯材来实现的。芯材中的物质通过电子得失发生结构转变导致颜色变化,而决定变色温度的溶剂发生相变,则具有了储热特性,但由于溶剂在芯材中的含量有限,故其储热能力较差,焓值只有40J/g左右。可见此类微胶囊能实现变色但不具有高效的储热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具有温致变色功能、又具有高效储热及调温功能的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使其与有机芯材融合性更好,对相变材料的封装更为致密,提高了循环使用寿命。为高效的实现变色与储热功能,微胶囊的芯材为相变材料,变色粉附着在壁材的表面,采用芯材储能壁材变色的方式,在既具有变色能力的基础上又有较高的储热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温致变色功能的高效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温致变色粉的改性处理
将温致变色粉加入到醇水溶液中,超声分散5~30min,再用醋酸调节pH值至酸性,磁力搅拌5~60min,将温度升高至30~60℃,缓慢滴加偶联剂,在200~1000rpm搅拌下反应1~10h,最后过滤,清洗和干燥得到表面改性温致变色粉;
(2)、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改性温致变色粉0.5~10wt.%、有机相变材料40~65wt.%及有机高分子单体30~55wt.%在有机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以上搅拌混合,超声分散5~30min形成油相;
(3)、将80~95wt.%的去离子水与5~20wt.%的乳化剂搅拌混合形成水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17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尾气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