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装置及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9221.5 | 申请日: | 2015-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2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安秉一;铃木浩;柴田直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5/077 | 分类号: | F16C35/077;F02B39/00;F04D29/046;F16C19/06;F16C35/0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轴 壳体 轴承装置 缓冲件 滚动轴承 增压器 轴线方向位移 支承旋转轴 方式设置 吸收缓冲 周向位移 减振器 支承 覆盖 配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及增压器。本发明的轴承装置具备:滚动轴承(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6);壳体(17),在旋转轴(6)的径向上从外侧覆盖滚动轴承(16);缓冲件(18),在旋转轴(6)的径向上隔着间隙(S1)配置于壳体(17)的内侧,并且,相对于外圈(21)以无法沿旋转轴(6)的径向及周向位移的方式设置;及减振器(19),设置于壳体(17)与缓冲件(18)之间,且相对于壳体(17)以能够沿旋转轴(6)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支承缓冲件(18),并且,吸收缓冲件(18)中所生成的向旋转轴(6)的径向的位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装置及增压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为了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有时搭载有压缩外部气体并将其送入气缸的增压器。作为该增压器,已知有通过内燃机的排气使涡轮旋转,从而驱动压缩机的涡轮增压器。然而,在该涡轮增压器中,要求涡轮迟滞的改善和响应的改善等。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电动机的增压器。在具备该电动机的增压器中,能够期待在上述涡轮增压器中产生的涡轮迟滞和响应的改善。然而,这种增压器因电动机的转子的重量而存在旋转时的振动变大的倾向。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增压器中,为了降低振动,有时在电动机的轴线方向上的两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子。然而,导致电动机的转速越是增加增压器的振动变得越大。因此,仅在电动机的轴线方向上的两侧支承转子,有时导致噪音变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进一步在滚动轴承的径向外侧,以在与滚动轴承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设置轴套,并且,通过减振器机构从径向外侧弹性支承该轴套。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通过滚动轴承与轴套之间的间隙吸收径向上的滚动轴承的热膨胀且隔断旋转轴的振动。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通过支承轴套的减振器机构来抑制振动的传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24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增压器中,例如,若轴套与滚动轴承的外圈相对旋转,则成为振动和磨损的原因。因此,为了防止轴套与滚动轴承的外圈的相对旋转,在滚动轴承的外圈中加工有止转按键等。一般,外圈由非常硬的金属等形成,并且,用于加工按键等的空间不够充分。因此,存在对外圈加工按键等时导致费工夫且成本增加之类的问题。而且,在为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增压器的情况下,在轴套与外圈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有可能轴套与外圈因振动断续接触而导致磨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吸收热变形、组装公差及旋转时的干扰因素且能够轻松地进行外圈的止转,并且,能够抑制磨损的轴承装置及增压器。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轴承装置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的滚动轴承及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从外侧覆盖所述滚动轴承的壳体。该轴承装置还具备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隔着间隙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且,相对于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以无法沿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及周向位移的方式设置的缓冲件。该轴承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缓冲件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壳体以能够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支承所述缓冲件,并且,吸收所述缓冲件中所生成的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的位移的减振器。
该第一方式中的轴承装置的缓冲件相对于外圈以无法沿旋转轴的径向及周向位移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抑制滚动轴承与缓冲件因旋转轴的振动而断续接触。该缓冲件进一步经由减振器以能够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壳体。因此,即使滚动轴承或旋转轴等产生向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热变形、组装公差及旋转轴进行旋转时的干扰的情况下,缓冲件也能够相对于壳体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位移并退避。而且,在该第一方式的轴承装置中,若相对于壳体止转缓冲件,则成为滚动轴承相对于壳体被止转的状态。因此,无需对外圈实施切削加工等而能够进行外圈的止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92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处理钢板构件以及其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