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波屏蔽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8485.9 | 申请日: | 2015-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9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幸一郎;佐藤贤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客斯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B32B15/08;C23C8/10 |
代理公司: | 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童春媛;杨思捷<国际申请>=PCT/JP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波屏蔽材料 绝缘层 金属箔 电磁波屏蔽特性 成形加工性 金属箔夹 导电率 轻量 式中 | ||
本发明提供电磁波屏蔽特性、轻量特性和成形加工性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材料。一种电磁波屏蔽材料,其是具有使至少3片金属箔夹着绝缘层层叠而得的结构的电磁波屏蔽材料,构成该电磁波屏蔽材料的金属箔与绝缘层的所有组合满足σM×dM×dR≥3×10‑3。其中,式中的符号表示如下。σM:金属箔的20℃下的导电率(S/m)、dM:金属箔的厚度(m)、dR:绝缘层的厚度(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波屏蔽材料。尤其是,本发明涉及电气/电子设备的被覆材料或包装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全世界高涨,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等搭载有二次电池的环保型汽车的普及不断进展。这些汽车中,大多是采用如下方式的汽车:将自所搭载的二次电池产生的直流电流经由变换器转换为交流电流之后,将所需的电力供给交流马达,而获得驱动力。变换器的切换动作等会导致产生电磁波。由于电磁波会成为车载的音响设备、无线设备等的接收障碍,因此实行了将变换器或变换器与电池、马达等一并收容于金属制壳体内而屏蔽电磁波的对策(日本特开2003-285002号公报)。
另外,不限于汽车,自包括通信设备、显示器和医疗设备在内的多数电气/电子设备中会发射电磁波。电磁波有引起精密设备的失灵的可能性,而且还担心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开发了使用电磁波屏蔽材料而减轻电磁波影响的各种技术。例如,将铜箔与树脂膜层叠而成的铜箔复合体用作电磁波屏蔽材料(日本特开平7-290449号公报)。铜箔具有电磁波屏蔽性,为了补强铜箔而层叠树脂膜。另外,也已知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中间层的内侧与外侧分别层叠有金属层的电磁波屏蔽结构(日本专利第4602680号公报)。另外,也已知一种电磁波遮断用光学构件,其具备:基底基板、及形成于上述基底基板的一面且由包含金属层和高折射率层(五氧化铌)的多个重复单元膜所构成的层叠构件(日本特开2008-21979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850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904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60268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19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汽车,从提升燃料效率的观点出发,轻量化成为重大课题,对自金属材料转换为树脂材料或碳纤维材料的研究也不断推进。但是,对于树脂材料或碳纤维材料无法期待电磁波屏蔽效果。虽说如此,若过度减少金属制的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厚度,则无法获得优异的屏蔽效果(例如,在1MHz~1000MHz下为36dB以上)。日本特开平7-290449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或日本专利第4602680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也同样,为了获得优异的屏蔽效果,必须使所需的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厚度相当大,而无法实现充分的轻量化,而且也无法获得优异的成形加工性。日本特开2008-21979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是为了确保光的通过而层叠纳米级的金属层的技术,因此在电磁波屏蔽特性方面有限,因过薄而在成形加工性方面也存在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作的,以提供电磁波屏蔽特性、轻量特性和成形加工性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材料为课题,尤其是以提供适合作为电气/电子设备用的被覆材料或包装材料的电磁波屏蔽材料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将3片以上金属箔夹着绝缘层进行层叠,使电磁波屏蔽效果显著地提升。而且发现了:此时通过将金属箔的导电率和厚度、以及绝缘层的厚度适当地组合,显示出特别优异的电磁波屏蔽效果。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可以如下的方式特别规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客斯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捷客斯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84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