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3322.1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9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假屋房亮;小野义彦;船川义正;森一真;杉原玲子;河村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1B3/00;C21D9/46;C22C38/6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伸强度1180MPa以上的弯曲加工性优异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高强度钢板可以适合用作汽车部件等的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考虑,正在进行减少CO2等废气排放的尝试。在汽车产业中考虑通过使车体轻量化、提高油耗效率而降低废气排放量的对策。
作为车体轻量化的方法之一,可举出通过使在汽车中使用的钢板高强度化来将板厚薄壁化的方法。作为该方法的问题点,已知在钢板高强度化的同时弯曲加工性降低。因此,正在寻求兼得高强度和弯曲加工性的钢板。
在高强度钢板的强度等级上升的同时存在产品内的机械性质的偏差变大的趋势,如果机械性质的偏差变大,则产品内的弯曲加工性的偏差也变大。重要的是产品内的弯曲加工性的偏差不变大,例如,在利用有许多弯曲加工部位的发泡成型制作部件时,从提高部件成品率的观点考虑,要求产品内的弯曲加工性的稳定性。这里,“产品”表示高强度钢板。因此,“在产品内的机械性质的偏差”表示在弯曲加工性的测定位置不同时测定结果产生偏差。然后,这里成为问题是指作为产品的钢板的宽度方向的偏差。
对于这样的要求,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弯曲加工性优异的高比例极限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方法:对特定成分组成的钢板实施冷轧,进一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特定温度范围进行退火,从而抑制过度的恢复,并且发生错位的重排,在比例极限的提高的同时提高弯曲加工性。在专利文献1中,弯曲加工性通过90°V型弯曲试验进行评价。但是,专利文献1中关于评价位置没有做任何考虑,因此可以说弯曲加工性的稳定性在专利文献1中未得到改善。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需要在冷轧后利用间歇式退火炉进行的长时间退火,存在生产率比连续退火差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弯曲加工性和耐孔蚀性优异的钢板。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方法:利用将钢板轧制后进行骤冷或者在轧制结束后进行再加热、骤冷等方法,制成马氏体主体组织或马氏体和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在C含量范围使Mn/C的值为恒定值,由此提高弯曲加工性。在专利文献2中,弯曲加工性通过压弯法进行评价。但是,专利文献2中关于评价位置没有做任何考虑,因此可以说在专利文献2中弯曲加工性的稳定性都未得到改善。此外,专利文献2中虽然有布氏硬度的规定,但没有公开拉伸强度。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弯曲性优异的高张力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方法:加热具有特定成分组成的钢,进行粗轧后,实施在1050℃以下开始并在Ar3点~Ar3+100℃结束的热精轧后,以20℃/秒以下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在600℃以上进行卷取,进行酸洗、50~70%的压下率的冷轧,在(α+γ)双相区退火30~90秒,以5℃/秒以上冷却至550℃,由此得到对于轧制方向弯曲、宽度方向弯曲和45°方向弯曲都是密合弯曲良好的钢板。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密合弯曲来评价弯曲加工性。但是,专利文献3中关于评价位置没有做任何考虑,因此可以说弯曲加工性的稳定性在专利文献3中未得到改善。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拉伸试验来评价拉伸特性,但为小于1180MPa的强度,作为在汽车用途中使用的高强度钢板不能说强度足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84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31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358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拉伸强度1180MPa以上的、产品内的弯曲加工性稳定且优异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从钢板的成分组成和组织(金属组织)的观点考虑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解决上述课题方面将成分组成调整在适当范围并适当控制金属组织是极其重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33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强度熔融镀锌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自钝化金属的增强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