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射器层合体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69990.7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1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布赖恩·A·金德;迈克尔·L·鲁格瑟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顾红霞,彭会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合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源模块中的漏光最小化的反射器和包含该反射器层合体的背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LCD使用背光源模块来产生均匀光源以照明图像生成面板。背光源模块通常包括反射器、导光板、各种增强膜、发光二极管(LED)和框架。
图1示出典型背光源模块100。在背光源模块100中,通常为白色的框架102支撑光源104。通常为LED的光源104定位成与光导场所106的入射表面相邻。框架102通过它们的边缘支撑导光板106和光循环层叠件108。反射器110位于导光板106的下方并通过通常被称为“周边粘合带”的多件粘合带112附接到框架102的底部。反射器110将光反射到导光板106中。一些设计(未示出)使用其中放置框架的金属托盘,使得反射器在托盘和框架之间自由浮动。
通常,如图1所示,间隙114存在于反射器110和框架102之间(即,间隙在反射器的周边上存在)。光可从间隙114逃逸。该逃逸的光可妨碍其中结合背光源模块的设备中的其他部件。例如,光可妨碍移动电话或其他手持设备中的相机传感器。逃逸的光还可导致美观缺陷诸如来自装置中的按钮或端口(例如,耳机接口等)的不期望漏光。此外,光可通过周边粘合带112逃逸(通过透光粘合剂或者薄型稀松布逃逸或通过框架逃逸),该框架通常由薄型白色材料构造。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认识到漏光是LCD模块中的问题。此外,我们认识到,当反射器为多层干涉反射器时,可加剧漏光的问题。即使多层干涉反射器有时具有在背侧上的黑色涂层,光也可耦合到反射器中。然后该光可被引导通过反射器并最终从反射器的边缘逃逸,从而导致另外的漏光。
我们已经发现,通过用延伸超过反射器的边缘的不透射可见光的粘合带代替反射器的背侧上的黑色涂层,可以最小化或消除LCD模块中的漏光。不透射可见光的粘合带用于管理杂散光线并将反射器附接到LCD模块框架,从而消除对周边粘合带的需要。
在一些应用中,通过将粘合带的仅一部分延伸超出反射器的边缘(例如在其中存在端口的区域中),可以充分地最小化漏光。在其他应用中,特别是当利用多层干涉反射器时,可为优选的是完全密封反射器的所有边缘,使得几乎完全消除漏光。完全密封反射器边缘的附加有益效果为粉尘和碎屑不能进入反射器和光导之间。
简而言之,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器层合体,该反射器层合体包括反射器和不透射可见光的粘合带,该反射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第一主表面相背对的第二主表面,该粘合带具有主粘合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主粘合表面与反射器的第一主表面接触并且粘合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反射器的边缘。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背光源模块,该背光源模块包括框架;反射器,其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第一主表面相背对的第二主表面;不透射可见光的粘合带,其具有主粘合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光导,其定位为靠近所述反射器的所述第二主表面;和光源,其用于使光注入光导的边缘中。不透射可见光的粘合带的粘合表面与反射器的第一主表面接触,并且粘合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反射器的边缘以将反射器附接到框架。
如本文所用,术语“可见光”包括可见和近可见的波长范围,诸如,例如400nm-700nm,并且术语“不透射”意指小于约0.1%的透射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背光源模块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反射器层合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反射器层合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反射器层合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背光源模块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背光源模块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了形成具体实施方式一部分的附图,并且在附图中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示出了若干具体实施方案。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或实质的情况下,设想并可形成其他实施方案。因此,以下的详细说明不应被视为具有限制意义。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科学和技术术语具有在本领域中所普遍使用的含义。本文提供的定义旨在有利于理解本文频繁使用的某些术语,并无限制本公开范围之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99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云台智能摄像头(萌狗)
- 下一篇:一种基于颜色统计差异的染色伪造图像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