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导电性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1616.3 | 申请日: | 2015-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3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宫本幸大;佐佐和明;待永广宣;上田恵梨;黑瀬爱美;梨木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3C14/08 | 分类号: | C23C14/08;B32B7/025;B32B9/00;C23C14/44;C23C14/58;H01B5/14;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导电性 薄膜 | ||
提供能够飞跃性提高晶体转化处理后的透明导电层相对于晶体转化处理前的透明导电层的电特性、实现进一步的低电阻化的透明导电性薄膜。透明导电性薄膜(1)具备薄膜基材(2)和形成于该基材的一个主表面(2a)的结晶质透明导电层(3)。晶体转化处理前的非晶质透明导电层的载流子密度na×1019为(10~60)×1019/cm3、霍尔迁移率μa为10~25cm2/V·s,晶体转化处理后的结晶质透明导电层(3)的载流子密度nc×1019为(80~150)×1019/cm3、霍尔迁移率μc为20~40cm2/V·s,由{(nc‑na)2+(μc‑μa)2}1/2定义的移动距离L为50~1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手指、手写笔等的接触而能够输入信息的输入显示装置等中应用的透明导电性薄膜。
背景技术
以往,电容型触摸面板传感器中,采用了具备薄膜基材、形成于该薄膜基材的表面的透明导电层和以埋设该透明导电层的方式层叠的粘合层的透明导电性薄膜。通常,在基板上利用溅射法等形成包含ITO(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的膜,然后对该膜实施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对热处理后的ITO膜实施蚀刻处理等,从而可以得到透明电极图案。
近年来,将这样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应用于能够多点输入(multi-touch)的电容型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需求高涨。另外,为了实现大画面化、响应速度的提高,寻求透明导电性薄膜的进一步的改良。
例如,提出了具备如下透明导电层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即所述透明导电层包含锡原子的量相对于将铟原子和锡原子加合而得的重量为1~6重量%的铟锡复合氧化物,膜厚为15~50nm,霍尔迁移率为30~45cm2/V·S,载流子密度为(2~6)×1020个/cm3(专利文献1)。该透明导电层中,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前的霍尔迁移率为15~28cm2/V·S、载流子密度为(2~5)×1020个/cm3,因此,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后的霍尔迁移率与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前相比变为较大的值,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后的载流子密度与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前相比为没有怎么变化的值。根据该方案,可以提供透明性优异、且电阻率不会过低的结晶质透明导电层。
另外,作为其他透明导电性薄膜,提出了如下透明导电性薄膜:透明基材的形成有透明导电层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0nm以下,透明导电层中的锡原子的量相对于将铟原子和锡原子加合而得的重量超过6重量%且为15重量%以下,透明导电层的霍尔迁移率为10~35cm2/V·s,载流子密度为(6~15)×1020/cm3(专利文献2)。该透明导电层中,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前的霍尔迁移率为5~30cm2/V·S、载流子密度为(1~10)×1020个/cm3,因此,利用加热的晶体转化处理后的霍尔迁移率和载流子密度均变为一定程度大于晶体转化处理前的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2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2-1340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16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