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10064.3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3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黎伟红;郝行亮;孙承松;张安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0J5/04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吕晋英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门 防撞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在各种交通状况下发生的碰撞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侧面碰撞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交通事故之一,也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交通事故形态之一。汽车侧面是车门,强度较为薄弱,因此对车门内部的防撞梁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车门刚度,进而提高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对提高乘员的安全防护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防撞梁:1、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的防撞梁,其重量轻但成本较高,而且铝合金中有较高含量的铁和硅,导致其回收再利用成为一个新的难题。2、采用中强度的钢板进行辊压成型,封闭式结构的防撞梁,该结构防撞梁有较高的耐撞性但其重量也较高。3、采用高强度钢板进行冲压成型,开口梁式的防撞梁,该结构防撞梁重量仍较高,导致车身造价提高很多。
现有的防撞梁方案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汽车车门防撞梁质量的增加会导致车身总质量过高,从而降低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而重量较轻的铝合金防撞梁的工艺复杂,大大增加了汽车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材料以及抗冲击能力强的汽车车门防撞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前安装支架和后安装支架,所述的防撞梁为高强度钢制成的钢管,所述防撞梁的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一固定架,所述前安装支架上凹陷形成供所述防撞梁的一端插入的限位开口槽,所述后安装支架上凹陷形成与所述防撞梁周面相适配的凹槽,所述防撞梁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前安装支架的限位开口槽中,另一端插入所述后安装支架的凹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强度钢制成的防撞梁通过固定架呈对角线安装在车门内侧,前安装支架和后安装支架使防撞横梁有效的定位,在车门受到碰撞的后,防撞梁不会发生偏移,使防撞梁抗冲击能力更强,从而实现节约材料以及抗冲击能力强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安装支架和所述后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防撞梁同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车门受到碰撞的后前安装支架和所述后安装支架可同时起到分散撞击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防撞梁的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安装支架和所述后安装支架折弯形成一抵接面,在所述的抵接面上设有圆弧形的缓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前安装支架和所述后安装支架具有较大的缓冲空间,进一步提高防撞梁的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卡紧座,所述卡紧座的断面呈“U”形,该“U”形的开口一端垂直于所述卡紧座侧壁向外延伸出安装板,该“U”形的卡紧座卡设在所述防撞梁的周面上,所述卡紧座的开口与所述限位开口槽和所述凹槽的方向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紧座通过安装板安装在车门内,使得防撞梁的的定位更加可靠,同时卡紧座也可起到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卡紧座的相对“U”形开口的闭合端外壁上设有波纹状的摩擦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纹状的摩擦面进一步提高卡紧座的稳定性同时起到防撞梁的固定更加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卡紧座数量为成对设置,以固定座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加强防撞梁的固定,同时使得车门受到撞击后,卡紧座也可起到分散冲击力的作用,从而再进一步提高防撞梁的抗冲击能力。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后视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前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100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带导向装置
- 下一篇:金葱粉机双输送带装置